雍正皇帝寫過一本《大義覺迷錄》,翻譯翻譯,大約就是:入關以來若干歷史遺留問題決議與通知。
這本是雍正皇帝親自下場和漢儒曾靜辯經的書,里面主要討論的問題其實有五個,第一個就是韃清王朝的合法性;第二個是大明王朝滅亡的責任;第三個是華夷之辨;第四個剃發易服;第五個是雍正皇帝對曾靜指責的十宗罪進行了一一辨析。
比較有趣的是,雍正這個審美很正常的人,對于剃發易服這件事,也沒有嘴硬,沒有硬著頭皮辮子好看,馬褂好看,而是逃避了這個問題。
曾靜說:孔雀翎、馬蹄袖,衣冠中的禽獸;這些衣服都來自于禽獸,所以穿的人也是禽獸。
雍正回答說:亦各就其服習,便安者用之耳;其于人之賢否、政治之得失,毫無干涉;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習慣服飾,都是為了方便才用,和人的賢良與否,政令是否成功,沒有關系。
雍正有點破防,立刻把漢唐拉了出來,說漢唐也有些衣服比如羽衣、鶴氅、獅蠻帶也都是取自禽獸之名,你們漢人不也以為服飾之光嗎?明清都在補子上繡禽獸!
雍正這完全是在詭辯了。
曾靜的重點是穿的人是禽獸,衣服不好看,說剃發易服是禽獸對人的屠殺,雍正面對這個問題,只能嘴硬一番了,畢竟當初剃發易服,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鬧得天下沸反盈天。
這五個問題,每一個都是族誅的大罪,最后一個問題,曾靜更是給雍正本人羅列了十條大罪。
其實這五個問題,統統指向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韃清的先天絕癥,滿漢之防。
但是雍正還是允許了這樣的討論,并且親自下場辯經,曾靜一直活到了雍正十三年十二月,雍正死后第三個月,曾靜這個大逆不道的‘逆賊’,才被乾隆皇帝給凌遲處死,而乾隆更是違背父訓,對《大義覺迷錄》進行了文字獄式的禁絕。
大義覺迷錄在雍正七年成書后,就被大肆刊發,雍正皇帝更是要求公家朝廷上下、地方官吏人手一冊,所有地方官、學官都要對大義覺迷錄的內容進行講授,實在是印的太多了,無論如何封禁都無法阻止其傳播了。
在乾隆看來,大義覺迷錄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沒有人會看雍正皇帝說了什么,而大家更在意曾靜說了什么,最終導致普遍的、大規模的對韃清王朝的質疑。
雍正皇帝勇敢的面對了滿漢之防的先天絕癥,他沒有逃避問題,更沒有斬首抄家一了百了,甚至推波助瀾,深入的討論了這個問題,想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但乾隆選擇了捂嘴,捂嘴當然簡單,但捂嘴就是逃避,捂嘴的結果就是這個先天絕癥,再也沒有緩和的余地了。
每一次的改革,維新,都會有這種意見簍子,允許這樣的意見簍子存在,是直面問題的勇敢。
出現問題,只有面對問題,才有可能解決,逃避,只會讓問題深入骨髓之中,成為絕癥中的絕癥。
朱翊鈞允許意見簍子們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對討論的界限做出了十分明確的限定,他物理下頭了陳友仁,不能美化倭寇的暴行,就是朱翊鈞唯一的界限。
行之者一,信實而已,實事求是的討論問題,只是朱翊鈞的美好愿景。
“比如這篇雜報,就長篇連載的《東征英烈傳》,這個朕就很喜歡。”朱翊鈞點名表揚了一本名叫正德雜報的一篇長篇連載文章,里面收錄了無數在倭患肆虐時,涌現出的一大批抗倭杰出人才。
連都餉館館主、海防指揮使羅拱辰都在其中,將羅拱辰的生平和貢獻,完全羅列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