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顯卿覺得潘總督治水有方,想去拜師學藝,正好綏遠缺人。”張居正俯首說道。
朱翊鈞兩手一攤說道:“先生,朕已經二十二歲了,糊弄小孩也不能這么糊弄吧。”
“他因為游宴淫縱彈劾了屠隆和西寧侯、臨淮侯。”張居正只好解釋了原因,原則上,大明官員都不能去青樓玩,但那是原則上,俞顯卿以這個理由彈劾,就壞了潛移默化的規矩,所以就必須走。
沒有人庇佑,三伏天過火焰山,一個遮陰的地方都沒有。
俞顯卿顯然是想找個遮陰的人,潘季馴就是他找到的那個適合他的遮陰處,在潘季馴手底下做事,除了苦點,就都是好處。
當然,苦是真的苦。
“去吧,去吧。”朱翊鈞想了想,還是讓俞顯卿去綏遠了,主要是不累積地方經驗,俞顯卿難道一輩子都要在京城觀政?
在當下大明,觀政沒法升轉。
“王次輔,大誥里有言:諸官挾妓宿娼有禁,罷職不敘,戴枷示眾三日,大誥不行日久,若有人置喙,為屠隆等人求情,就給屠隆帶枷鎖游街吧。”朱翊鈞看向了王崇古,交待了這件事的后續。
有人求情,就直接給屠隆帶枷鎖游街去!
他們干的事兒,實在是太過于抽象了。
“潘總督問滅佛,各廟宇懸掛真武大帝像之事。”張居正說起了潘季馴、三娘子給出的辦法,他思索了片刻說道:“陛下,忠順夫人在京,不如宣來詢問?”
三娘子又入京了,一年跑三趟,她這個布政使最大的責任,就是保證羊毛生意的穩定,這涉及到了巨大的、而且是當下草原最重要的利益分配,三娘子必須親力親為。
“先不要宣見了,廷臣們有何意見?”朱翊鈞不打算先問三娘子,而是問大明廷臣的意見。
王崇古十分肯定的說道:“陛下,這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地發展并不均衡,大明清丈在各地推行,甚至遼東都在推行,但貴州和云南,仍遲遲未行,就是因為這些地方,不適合清丈的政令。”
“草原作為新辟之地,政令也該因地制宜。”張居正表達了他的觀點,支持滅佛改信之事,逼迫草原的喇嘛教轉型,和大明社會相適應。
“臣以為不妥。”海瑞立刻說道:“陛下是天子,天子就是天子,不是神佛。”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