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地天通以來,人是人,神是神,人的事歸人管,神的事兒歸神管,朱元璋和朱棣宣稱自己是在真武大帝轉世,是當時的情況使然。
朱元璋面臨的是一個長期以來四分五裂的國朝,而朱棣需要真武大帝來證明自己的正統性,太宗才是朱棣最想要的廟號。
現在,朝廷決定,要進行神佛的宣傳,神話皇帝,海瑞認為極其不妥。
張居正從一開始就不同意海瑞回朝,當初廷議通過讓海瑞回朝,張居正說,曲則全。
這就是海瑞,當他認為不對的時候,就會堅持到底,而其道德楷模的光環,又不得不讓人去認真考慮他的意見,畢竟海瑞是真正的清流。
在張居正、王崇古相繼同意了再次神話皇帝,但海瑞堅決不認可。
“綏遠是新辟之地,也可以稍加變通。”曾省吾是個保守派,他認為祖宗成法沒什么不妥的。
“這不是變通之事,新政如堤,潰一處,則堵無可堵,封無可封,只能任由河流改道,良田被淹沒,百姓們不得不遷徙,新政的長堤之中,再言真武大帝轉世之事,就會成為潰堤之處,一潰千里。”海瑞反駁了曾省吾的觀點,并且進一步闡述了自己反對的理由。
除了世俗化這一點之外,還有最重要的原因,這可能會成為新政的突破口,神話皇帝這件事,本身不符合大明傳統的政治、文化和公序良俗,一旦開啟神話皇帝之后,到反攻倒算的那一天,就是新政決堤之日。
洪水過境的時候,堤壩上會管涌,就是水在水壓的作用下,會對堤壩滲透,在滲透的作用下,水在堤壩內形成孔隙流動,帶走土壤,然后愈演愈烈,最終潰堤。
而海瑞擔心的就是,神話皇帝,成為新政那個潰堤之處。
“海總憲所言有理。”張居正坦然的承認了海瑞說的很有道理,他看著海瑞說道:“那海總憲有什么辦法嗎?”
“我和王次輔,之前一直在阻攔,防止官廠的權力過大,煤市口煤炭的集散皆由民便,鬧出了亂子,許氏掌控了煤市口后,將蜂窩煤添加了許多的黃土,以期更多的利潤,甚至還資助了沈自邠、雒于仁等人創辦雜報,鼓噪風力輿論,鬧出了解刳院前伏闕惡事。”
“海總憲,有的時候,只能兩相其害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自是管子輕重之道。”
張居正必須要說服海瑞,作為清流的代表人物,一旦海瑞不再支持新政,鬧得清流跟著一起起哄,會給新政帶來天大的麻煩,科道言官現在如同綿羊一樣,因為沒有類似海瑞這樣的標桿人物,一旦海瑞帶頭反對,大明只能走上徹底捂嘴,封禁之路了。
“有些事自然可以權衡利弊,稍加變通,我不是冥頑不靈,食古不化之輩,但元輔啊,有些事,不能曲則全,陛下是萬民的陛下。”海瑞看著張居正,也在據理力爭。
“臣也以為海瑞所言有理。”李幼滋并不打算趁機落井下石,海瑞得罪了張居正被罷免,李幼滋就能升轉,成為左都御史,李幼滋沒有那么做,而是選擇了贊同海瑞的反對。
有很多事兒,比升轉更加重要。
“臣亦以為海總憲所言有理。”萬士和左看看右看看,唯獨沒敢看陛下,選擇了贊同海瑞。
作為禮法的守護者,神話皇帝明顯違背了禮法,萬士和自然要反對。
朱翊鈞看著廷臣們吵起來了,立刻開口說道:“諸位愛卿,諸位愛卿,且聽朕一言。”
“咱們先說好,文華殿內吵翻天,但是政令出了文華殿,咱們都要好好執行,有意見,有想法,可以在文華殿上表述,否則就失去了廷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