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好一堆,就再燒一堆,冬天,田野里都是這種一個個土堆,春耕的時候,一簸箕灰加半鏟的堆肥,就是最好的肥料。”
潘季馴說,綏遠墾荒,有點蠻干,都是直接放火燒山,這自然是急功近利的表現,同樣也是為了燒灰。
“原來摻在堆肥里的灰,是這么來的。”朱翊镠這才恍然大悟,每年皇帝去春耕的時候,都會這么做,那時候朱翊镠還奇怪,這里面加的到底是什么。
現在他終于了解,灰,也是肥。
朱翊鈞不止一次給弟弟講過,但朱翊镠真的不喜歡這些,后來也懶得講了。
“我們發現了燒灰的代替品。”魏有山看著朱翊镠說出了最近皇家格物院的發現,并且拿出了一個巴掌大的小盒子,開口說道:“這是來自于西域的礦鹽,它可以代替燒灰,添加到水肥之中。”
“這什么東西?”朱翊镠好奇的問道。
魏有山搖頭說道:“不知道,我們五經博士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試驗結果表明,它和燒灰燒出來的東西,效果是一樣的。”
“這個東西叫精絕鹽,是西域商人帶到嘉峪關兜售,結果無人要,這種吃了會中毒的鹽。”
精絕鹽,是當做鹽在販賣,但購買的人很快就發現,根本就不能吃,直接滯銷了,之所以叫精絕鹽,是因為西域商人說是產自西域古國精絕,但其實精絕古國早就滅亡了。
其實這些精絕鹽,都來自鹽澤(羅布泊),鹽澤是西域的一個咸水湖。
皇家格物院總是被批評為浪費內帑國帑,因為格物院五經博士研究的東西,總是奇奇怪怪,各種各樣的東西,都會通過大明行政系統運到格物院來研究,大部分都沒什么結果,事實也是如此,五經博士們的研究,確實稀奇古怪。
但就是這種稀奇古怪,讓魏有山再次找到了燒灰的代替品,就在西域。
“只需要簡單加工一下,就可以直接添加到水肥里,比燒灰好用的多。”魏有山有些無奈,說這些,天生貴人的朱翊镠不懂,陛下又不在,這讓魏有山有些撓頭。
燒灰聽起來好玩,但其實非常的累,冬天在戶外活動最是累人,而且那土硬邦邦的就不好作業,還要把最重要的柴火燒掉一部分,柴就是命根子,尤其是在北方凍死人的冬天。
加工其實很簡單,就是水溶加熱,冷卻到一定溫度結晶,將結晶撈出來,洗滌干燥,如此反復之下,就可以得到魏有山手里精絕鹽了,管他是什么,能用就行。
“我無法完全了解它的重要性。”朱翊镠搓了搓那點精絕鹽,頗為確切的說道:“誰讓我五體不勤呢?我也不能明白你的焦慮,甚至也不明白百姓們為了燒灰的辛苦,畢竟我不用去燒灰。”
“但我聽明白了一件事,你這玩意兒,是礦吧?”
“是礦。”魏有山思考了下,對潞王殿下的定義還是認同的,的確是礦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