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海,睜眼看世界,原來還能如此沒有任何道德負擔的原始積累,著實是讓人大開眼界。
大明官僚羨慕泰西的政治生態,實在是太自由了,而大明的勢要豪右、海商們羨慕這些泰西人,不勞而獲,是朝廷的強約束,導致他們在海外搶不到。
“委屈死他們得了!自己不爭氣,事事怪朝廷!”王崇古憤憤不平的說道:“自己什么德行,自己不清楚?大明水師到不了的地方,大明的商船都不肯去,在外面受點欺負,就找朝廷哭訴做主,朝廷是他爹還是他媽?現在又怪朝廷不給他們足夠的自由,去海外掠奪。”
“給他們機會,他們搶得過人家泰西的商賈嗎?不中用的東西。”
晉商是有這個底氣罵開海商人的。
晉商能把韃靼女子變成大同婆娘行銷全國;晉商能放高利貸,把草原人放破防,三娘子跑到皇帝面前告狀,希望晉商能收斂一些;晉商入關為商,出關為匪,就這幾點,大明沿海海商,沒一個能做到。
晉商世家出身的王崇古是看不起這東南沿海的商賈的,在他看來,海商是對外搶不過,只好對內壓迫,這里面主要還是利益爭奪,開海厚利,晉商插不進去手,只能通過跟隨陛下開海投資,分一杯羹。
“次輔消消氣,消消氣,這些個賤儒們說的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至少有一點是非常正確的,做海貿生意,絕對不能太過于良善。”張居正到是不覺得這種風力輿論有什么太大的問題,大明做海貿生意,總想著大家都體面,但其實在海貿博弈之中,善良等于好欺負。
這種風力輿論之下,至少大明商賈出去了,對這些海外的蠻夷有一種基本的警惕之心,這是最好的結果。
改變戰略是不可能改變的,主要大明種的收益遠比搶來的要高,而且更加穩定,讓大明放棄延續了幾千年的經營思維,去搶劫,大明也很難做到。
泰西有泰西的國情,大明有大明的國情。
“其實臣最近關注到這輿論場上,出現的一股風力輿論,倒是值得留意,這都是臣的錯,臣就不該著這矛盾說出來。”張居正十分懊惱的說道,他有些后悔了,當年被小皇帝大錘小錘掄了半天,搞出了矛盾說。
王崇古一聽這個話題,立刻馬上就選擇了閉嘴,甚至只顧著低頭喝茶,大明隨陛下南巡的朝臣們,喝茶的喝茶,打盹的打盹,甚至連戚繼光都似乎在思考著什么,眼神在躲避。
顯然在所有人看來,這是個不能觸碰的話題。
南衙有一本雜報,詳細的剖析了矛盾說,最終得出了一個正確的結論,矛盾說是反賊言論,張居正不忠不孝,是國之佞臣。
關鍵是其邏輯之完整,論證的嚴絲合縫,沒有任何一絲一毫的缺陷,結論完全正確。
張居正就是不忠不孝的反賊,他甚至自己都認可,并且悔恨這矛盾說的橫空出世。
朱翊鈞十分平靜的說道:“那文章,朕看了,說的很有道理,但他倒果為因的本事,朕登基十三年,就沒見過這么厲害的人物。”
此言一出,臣工們看向皇帝的表情都有點繃不住了,皇帝真的是把賤儒那一套睜著眼睛說瞎話的本事學了去!
這篇影響極為廣泛的對矛盾說的批評社論,朝臣都看了,戚繼光也看了,連張居正都認可文章對自己的批評了,當著皇帝的面,承認自己是個反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