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居然說別人在倒果為因?到底是誰在倒果為因?!
這篇社論,主要就是一個觀點:矛盾說完全瓦解了天命說,矛盾說能夠解決社會矛盾,砍勢要豪右很靈,砍你皇帝更靈!你皇帝不要忘了,你就是世間最大的勢要豪右!
按照朱元璋的說辭,忽必烈是草原真人,大明是天命所歸,帶來了秩序和穩定,進而獲得了政權是極為合法的,這是老朱家當皇帝的合法根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在這樣的綱常倫理下,一直如此下去。
但矛盾說說出現了,講萬事萬物一體兩面,天命所歸的另一面,既然你帶來了秩序穩定,你坐天下合情合理,你老朱家無法再給大明帶來秩序和穩定,是不是就得亡天下?給那些能夠帶來秩序和穩定的人?
矛盾說對于政權合法性就一條:能安天下者應為君。
顯然,世襲罔替的皇帝制度,是無法一直安天下的,就看看朱翊鈞和朱翊镠,親生兄弟倆,完全兩類的人,世襲罔替的皇帝,注定要失天下,因為皇帝家不可能全都是明君圣主,不可能一直安天下。
這皇位有德者居之,而不是姓朱者居之。
所以,在寫這篇社論的儒生眼里,矛盾說就是顛倒君臣綱常的理論,皇帝還支持這樣的理論,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你們呀,還是沒有學到矛盾說的精髓。”朱翊鈞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頗為肯定的說道:“矛盾說從來都只是一個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說簡單些,就是孔夫子說的,萬事三思而后行,要看到好處,也要看到壞處,然后綜合去看,權衡得失利弊,再決定要不要做。”
“矛盾說不是反賊言論,只是一個工具,而是反賊看矛盾說,才會看到是在謀反。”
“按照他的說法,那孟子還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君子的恩澤,幾代人就消耗殆盡了,那就該換君了,孟圣人也是反賊了?”
萬士和低聲說道:“陛下,太祖高皇帝把《孟子》摘去了八十五條,并且在洪武三年下詔,自今八十五條之內,課士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僅剩一百七十四條,陛下所說的這句,也是摘去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對孟子進行了刪減,將其中類似于‘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等等反賊言論,全都刪減了。
朱翊鈞則擺手說道:“萬閣老,的確是刪減了,但朕看的《孟子》,這些都還在,先生講筵的時候也講過的,不科舉而已,又不是刪的一干二凈,看不到了,你沒讀過?在座的所有人,哪個沒讀過?”
朱元璋下旨刪掉了那八十五條,真的能刪掉嗎?萬歷年間刊行的《孟子》都是全本,頂多教的時候,告訴學子,科舉不考而已,朱翊鈞連一個刪減本都找不到,他讀的也是全本。
“我們回到這篇文章的內容上來,他說的,能安天下者應為君。這話,也沒問題,大明遲早有一天要亡的,這是毫無疑問的,夏商周、秦漢晉、唐宋元,哪個逃得了?既然不能安天下,守天下,亡也就亡了,就跟人不可能長生一樣,哪有什么萬世不移。”朱翊鈞十分正面、明確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群臣們呆若木雞的看著皇帝陛下。
張居正這才意識到一個嚴峻的問題,皇帝的骨子里,根本就是個反賊!
階級論第一卷階級,第二卷分配成書之后,皇帝一直在催促著第三卷和第四卷的問世,張居正不寫是因為他已經清楚了四個自然而然的推論,止步于分配,但陛下一直在催。
作為朱翊鈞的老師,張居正太了解皇帝了,皇帝十分聰明,他能看到四個推論,陛下怎么可能看不到?他不寫,皇帝假托他的名字也會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