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戚繼光和李如松與參將們的商議,本來是指望朝鮮糧草的,并且扈從軍隊以朝鮮軍兵為主,但現在看來,朝鮮一丁點都指望不上,這一仗會更難打。
“要不要從遼東帶兩萬衛所軍兵過去?若是糧草急缺,可以就地籌糧。”李如松提出了一個辦法,他的潛臺詞很明顯了,糧草如果有了短缺的話,就讓北軍就地劫掠好了,當然說好聽點,就是就地籌糧。
李如松出生在遼東,在遼東軍營里長大,他可太清楚遼東軍的軍紀了。
“陛下,臣附議,不是辦法的辦法了。”戚繼光認可李如松的提議。
戚繼光在薊州的時候,有非常明顯的北軍南兵的矛盾,北軍以敗壞的軍紀保證戰斗力,就是燒殺搶掠、殺良冒功為主要激勵手段,而南兵則是以嚴格的軍紀保證戰斗力,以穩定的一年十八銀的軍餉作為軍紀的保證。
戚繼光到了薊州之后,就一直深陷這種北軍南兵的矛盾之中。
一向強調軍紀的戚繼光,要帶上兩萬北軍,在必要的時候,就地籌糧,相比較軍紀問題,戚繼光也更在乎輸贏,萬一糧草補給不順暢,就得想辦法,朝鮮不給,只能自己去取,吃飽了才能打勝仗。
就地籌糧固然不好,但好過于沒有糧食。
“朕會竭盡全力從陸路和海路保證軍糧的供給。”朱翊鈞給出了承諾,皇帝不差餓兵。
朱翊鈞看著李如松,猶豫了下說道:“李總兵,朕比較擔心你,切記不可輕敵冒進,大明掌控了制海權,不必操之過急,不必軍事冒險,穩步推進即可,實在不行,就封鎖對馬海峽,關門打狗,慢慢來就是。”
“朕不知兵,但戚帥此番征戰畫策,步步為營。”
“你領大明騎營三營萬人,這是大明最精銳的軍隊,你也是大明眼下最能打的將領。”
李如松打仗,突出一個不要命,沖鋒在前,碧蹄館之戰,李如松五百騎(后持續增兵到五千)打倭寇五萬人,最后是魚走網破,李如松猛是真的猛,但大明現在底氣很足,不需要拼命了。
“臣遵旨。”李如松沒有在陛,李如松養成了打仗不得不拼命的習慣,那是因為那時候,不拼就會輸,現在則完全沒那個顧慮了,穩扎穩打就能贏,對于大明軍兵而言,就是福氣。
“陛下,要不把寧遠侯李成梁調回遼東吧。”戚繼光往前湊了湊身子說道:“哪怕是大潰敗了,寧遠侯在遼東絕對能阻攔敵軍。”
戰場上瞬息萬變,大明的確很強,強的不可戰勝,但萬一要是輸了呢?未慮勝,先慮敗,就是戚繼光這一生的信條,他一生作戰,從不傲慢,更不會輕敵。
把李成梁調回遼東,哪怕是大明入朝作戰真的大潰敗了,李成梁也能阻擊敵人于國門之外,也可以以圖后效。
“準。”朱翊鈞思索了片刻說道:“又得麻煩寧遠侯了。”
李成梁主動退出遼東,跟著陛下到江南玩了幾個月,正在積極謀劃到講武學堂養老,到了講武學堂培養庶弁將,李如松已經代領京營了,戚繼光卸任之后,李如松成為總兵,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了,給兒子多培養點有香火情的庶弁將,李如松也好坐穩京營總兵官的位置。
朱翊鈞從來不反感這些小九九,李成梁能夠主動放棄遼東的基本盤,讓遼東軍閥化的可能徹底消散,就是大功一件。
但時局變化,朝廷不得不再次啟用老將來保證大明大敗虧輸之后,不至于輸掉底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