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是慶祝豐收,祭祀英靈,但實際上是在慶祝屠殺的典禮,對于大明明公是很難理解的,顯然織田信長也知道這樣不對,但他無法控制和約束。
朝鮮國王李昖所謂的制衡智慧,大明天兵不能太強,倭寇也不能太強的智慧,在夾縫中保存朝鮮王室的統治,其本身是以百姓為慘烈代價而實現的。
這是失道。
朱翊鈞也在沉默,他閉目良久,才睜開了眼,看著所有大臣說道:“禮部知道,督促朝鮮方面準備足夠的大軍使用五個月的糧草,并且堆積在義州;兵部知道,下章遼東都司,寧遠侯遣有司官員點檢清楚,奏聞朝廷。”
“文淵閣擬旨,李昖失道,褫奪李昖朝鮮國王王位,即日起,由王世子光海君嗣位,積極籌措糧草諸務,若貽誤戰機,殺無赦!”
“跟這么一群蟲豸繼續磨牙,簡直是讓世人嗤笑朕軟糯!”
“一群蟲豸!”
朱翊鈞這個命令等同于違背了祖宗成法,洪武年間不征之國的祖訓,朱翊鈞不再遵守,而是深入干涉朝鮮諸事,因為他作為大明皇帝,實在是看不下去朝鮮統治階級這群蟲豸了。
倭寇一直是這樣,三分人樣沒學會,七分獸性根深蒂固,連織田信長對此都一清二楚,可朝鮮號稱小中華,統治階級也如此蟲豸,是朱翊鈞不能忍受的。
要有人為漢城陷落負責,這個人就是朝鮮國王李昖,也不知道朝鮮的價值觀是何等模樣,這樣的王八蛋居然也能稱祖?這種垃圾,在中原只會收獲罵名。
哪怕是創造了開元盛世的李隆基,在他倉皇逃離長安之后,也是被人笑話了近千年,張居正甚至多次引用李隆基的事跡,教導陛下克終之難,讓陛下引以為戒。
“臣等遵旨。”張居正站起身來,帶著群臣俯首領命,一如戚繼光所說,大明有制海權,就是做什么都對,而倭國沒有制海權,就是做什么都錯。
朱翊鈞看向了兵部說道:“下旨長崎總督府,要求織田信長下令全面撤出朝鮮,如若不然,天兵必至。”
這道圣旨,其實和織田信長的國書一樣,都是不得不說的謊話,大意就是,如果織田信長撤軍,大明軍就不去了。
織田信長是決計無法撤軍的,他就是下令,也撤不回來,而天兵必至,并不是宣戰,而是宣戰前的警告,誓師出征的檄文,才是宣戰。
倭寇在短短十九天內,就制造數十起無差別屠殺的慘案,朱翊鈞的命令,在加速戰爭的流程。
李舜臣在面圣的時候,說萬望大明天兵解朝鮮萬民于倒懸,大明皇帝初聽這話,還不以為然,現在反而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大明軍對于朝鮮人而言,的確是天兵,的確是解救他們于倒懸。
這一日的廷議,大明大臣們和皇帝,達成了一致,推動加速戰爭的流程,廷議之中,有一件事是非常奇怪的,那就是大明海防巡檢,居然可以在敵占區里,光明正大的活動,而倭寇居然真的執行了軍令,不對大明海防巡檢動手,不是倭寇令行禁止,而是倭寇也不敢動手。
因為海防巡檢的身后站著十萬水師,游龍號就停在濟州島的海港之中。
廷議之后,張居正和戚繼光留在了文華殿上,大事開小會,小事開閉門會,大明皇帝和左膀右臂的這個閉門會,主要是確定戰爭的走向。“陛下,明年年初誓師開拔,臣以為可以讓李如松帶三個騎營,先走一步,前往九連城,一旦糧草湊齊了,立刻進入干涉,與此同時,水師切斷倭寇海上補給。”戚繼光站在堪輿圖前,告知陛下由講武學堂制定的第一階段作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