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斷倭寇海上補給,就代表著大明軍可以從漫長的海岸線任何一點登陸作戰,現在倭寇在半島之上,如同常山之蛇,制海權的優勢,讓大明軍可以隨時將其攔腰斬斷。
這么做,是逼迫倭寇戰略收縮,為大明軍入朝打開局面。
一種十分霸道而且碾壓式的打法,謹慎的戚繼光制定如此作戰計劃的底氣,是十三年來的振武,是陛下風雨不斷、日復一日的到北大營操閱軍馬。
皇帝、將領、軍兵之間的信任危機,大明皇帝用自己的勤勞和堅毅,給出了一種自上而下的解法,戚繼光用上報天子、下救黔首,給出了自下而上的解法。
正是這兩種解法,奠定了大明京營和水師的戰無不勝。
張居正面色凝重的說道:“陛下,臣以為應該謹防這一仗,打成養寇自重和擁兵自重。”
“先生!”朱翊鈞有些訝異的看著張居正說道:“先生,富國強兵是萬歷元年先生首倡,大明軍全餉,也是先生在萬歷三年推行,萬歷六年執行的新政。”
振武這件事,可是張居正新政重要部分!現在張居正反而提醒皇帝,防止打成養寇自重的爛仗。
“陛下,振武和防止養寇自重,這不矛盾。”張居正十分肯定的說道:“若是真的打成了養寇自重的爛仗,那就要議和,快速結束戰爭,絕對不能因為朝鮮,耽誤了大明新政的推行。”
“戰爭現在還沒開始,朝廷應該做好一切可能的準備。”
朱翊鈞看著張居正,沉默了片刻說道:“先生所言有理。”
張居正的意思非常明確,不要讓朝鮮半島的局勢,拖累大明的發展,打斷大明新政的進程,大明利益高于朝鮮利益。
他的話也是一種未慮勝先慮敗的慎重,作為決策者,作為大明億兆瞻仰的皇帝,要保持足夠的理智,分得清楚輕重緩急。
朱翊鈞對此深表贊同。
中原王朝歷代的戰略,向來是對北方防守,對西域則是強橫時進攻,衰弱時防守,對西南也就是嶺南諸國,一般取攻勢,而朝鮮半島,因為戰略縱深不深,面積不大,人口稀少,經濟落后等諸多方面原因,對中原王朝威脅較小,理當不是戰略方向。
可歷史往往不講道理,朝鮮半島方向,往往會發展成主要戰略方向,最終導致災難性的后果。
比如,隋煬帝三征高句麗,三戰皆敗,最后連隋朝都滅亡了。
而到了唐朝,貞觀之治和永徽之治,大唐可謂是世界最強帝國,也用了整整五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才徹底擺平了東北方向戰線,唐王朝為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受東北線的牽制和拖累,唐在北線對突厥、薛延陀作戰和西線對吐谷渾、吐蕃、西突厥作戰都受到很大影響,常常陷入戰略被動,兵不敷用。
大明正在重開西域,如果走了唐王朝的老路,東北方向的戰線,打成了養寇自重的爛仗,大明朝重開西域就成為了鏡花水月。
唐初明相房玄齡在彌留之際,給唐太宗李世民留下了遺言:陛下威名功德,亦可足矣,拓地開疆,亦可止矣。向使高麗違失臣節,誅之可也;侵擾百姓,滅之可也;它日能為中國患,除之可也。今無此三條,而坐煩中國,內為前代雪恥,外為新羅報仇,豈非所存者小,所損者大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