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翼帶兵回京的原因,是他只收到了圣旨,而沒有收到皇帝的密諭,就是只有皇帝和巡撫、總督、總兵之間的單線聯系的密疏制,一些不方便公開講的話,可以在密疏里講。
圣旨有可能是內閣寫的,但密諭一定是皇帝寫的,所以沒有見到密諭,凌云翼反應有點過度了。
萬歷維新以來,凌云翼一共回京兩次,他對京師的情況,其實了解不多,也不清楚皇帝、大將軍、元輔之間是不是維系著一點微妙的平衡,而王崇古的死,打破了這種平衡。
凌云翼這1500客兵,絕對不是京營十萬銳卒的對手,人數碾壓的同時,京營還是成體系作戰,若真的是京師有變,這1500人回京就跟送死沒什么區別。
凌云翼的打算,就是回京送死來了。
他的打算很簡單,如果張居正正在謀劃,還沒有行動,沒有篡位成功,這1500人回京,會給張居正造成極大的壓力。
就是張居正他篡位成功了,這1500人無法造成實質上的傷害,也會讓張居正這個人,生生世世挨罵。
1500人從漢城回到北衙,這一路上的動靜根本無法掩蓋,就像司馬昭無法掩蓋當街殺死了皇帝曹髦一樣,張居正若是真的篡位了,無論怎么樣,一定會和司馬家一樣定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這么做,也沒什么具體的原因,凌云翼覺得自己是大明人,要以一個大明人活著,也以一個大明人死去。
但回京后,凌云翼才發現,自己真的是誤會了,張居正沒有篡位的條件,因為張居正本人處于皇帝的嚴密保護之中,這種絕對權威人物,被另一方嚴密保護,就徹底不具備篡位的可能了。
“凌次輔在朝鮮做事,堪稱雷厲風行,但大明畢竟不是朝鮮,有些時候,還是要稍微收斂一二。”朱翊鈞手里拿著幾本彈劾凌云翼的奏疏,這些個奏疏都是說凌云翼太激進了。
不是誣告,事兒都是真的。
朱翊鈞這是和新任次輔,溝通在京工作方式,可以激進,但不可以極端,極端激進會授人以柄。
“方外蠻夷之地,自然需要雷霆手段,臣回到京師,自然不會如此行事。”凌云翼就差拍著胸脯跟皇帝保證,不會極端了。
朱翊鈞和凌云翼聊了很久朝鮮舊事。
朝鮮漢城有一批舊貴人,倭寇來的太快了,一大批文武兩班的舊貴、成均館學士、文武兩班貴人庶子組成的中人,沒有離開漢城,而倭國也要依靠這些舊貴人組建花郎協軍,倭國大名和文武兩班舊貴人一拍即合。
階級認同大于族群認同,在這一刻表現的淋漓盡致。
大明軍收復漢城后,這批舊貴人的處置就有了些分歧,李舜臣殺掉了逃難到平壤的舊貴,漢城這批舊貴,處置有些棘手。
凌云翼到了漢城,不由分說,直接把他們給殺了,和倭寇一起堆肥了。
這件事過分在凌云翼沒有進行任何甄別,是不是被脅迫、是不是有不得已的苦衷、還是戰前已經被收買、還是虛與委蛇假意配合暗中支持反抗義軍,凌部堂不管,全殺。
一部分的文武兩班,畏懼于倭寇的暴力不得不和倭寇配合,但他們暗中支持反抗義軍,這部分在朝臣們看來,是可以爭取的對象。
但凌云翼在漢城,他覺得,這些舊貴人,所謂的支持反抗義軍,根本就是在兩頭下注,無論誰贏了,他們都可以安然無恙,繼續做自己的肉食者。
若不是碰到了凌部堂,這些人的謀劃,就真的成功了。
“陛下,這人都死了,臣也不會死而復生之術。”凌云翼承認自己有些激進,但是他不覺得自己做錯了,當初他殺人的時候,根本就沒打算繼續進步,也不準備入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