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芳身世苦楚,三歲時父親重病,六歲時父親病死,母親立了貞節牌坊帶孩子長大,但獨木難支,最終母親帶著孩子,投奔了福建永春李氏本家。
李開芳的大伯收養了李開芳,雖然這個大伯把李開芳的大部分成就都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給了自己的兒子李開藻,但李開芳終究是長大成人而且成才。
萬歷十一年,李開芳、李開藻都中了進士,但皇帝陛下把李開藻的名字劃了去。
七年時光荏苒,收養李開芳的大伯死了,現在李家要李開芳回去守孝,該不該?當然該。
朱翊鈞氣不打一處來,開口說道:“當年李開芳到承天門伏闕之事,大宗伯是很清楚的,若不是李開芳求情,就李開藻那個蠢貨,干的那些事兒,朕殺了他,也是他活該!”
“當年李開芳肯為他們李家伏闕,這恩情也就還完了,還要如此糾纏不休?”
李開芳和沈鯉的關系極好,在開榜之前,李開芳訓誡李開藻,就正好被沈鯉給看到,那年也是沈鯉主持會試,雖然沒有師徒的名分,但李開芳算是沈鯉的門人。
“陛下,李開芳大伯離世之前,下了遺囑,把家產一分為二,李開芳回福建,不光是守孝,也是繼承家業。”沈鯉趕忙解釋道。
李開芳的大伯對李開芳極好,視如己出,這次回福建永春,不僅僅是守孝,還是分家產。
李開芳當初肯為李家伏闕,可不僅僅為了不懂事的李開藻,而是為了這個比親爹還親的大伯。
“永春李氏也是半縣之家的豪奢戶,按照遺囑,李開芳要分十八條三桅夾板船、三十六條二桅海船,七個雞籠伐木廠、六個木匠工坊等等,林林總總有近百萬銀家產。”沈鯉又詳細奏聞了遺囑的詳細內容。
遺囑是真的對半分,一半給了李開芳,一半給了李開藻,這個分法也得到了李家老人的一致認可。
因為李家快速擴張的時間,是在李開芳中了舉人,沒有入京趕考之前。
那時候李開芳在大伯身邊做賬房,說是賬房,其實這份家業,有大半都是李開芳賺出來的。
李開芳連個庶子都不是,而是一個旁系的侄子,但他就是可以分家產,哪怕他不是格物博士,地位不那么崇高,他也可以分到一部分的家產。
完全按嫡庶分家產,那是朝鮮,大明這些世家,動輒五百年傳家,可不是偶然,旁支有巨大貢獻,不公的分配,只會弄得離心離德,沒人愿意給大宗做貢獻了。
之所以肯對半分,是希望李開芳還能照拂一二,至少看著李開藻,別讓逆子把家產敗光了。
朱翊鈞聽聞,才點頭說道:“這還差不多,李開芳回去的時候,帶三十名緹騎一起回去,可不能吃虧。”
朱翊鈞最初聽到消息,還以為李家還要繼續用恩情脅迫李開芳,自然要仔細過問,聽說是分家產,而且百萬之巨,立刻就答應了。
不要白不要,守孝二十七個月是不可能的,二十七天完全足夠了。
“臣遵旨。”沈鯉俯首領命,陛下總是不吝惡意的揣測這些大家大族,這里面有點小誤會,解釋清楚就行了。
李開芳值得皇帝操這么多的心,就一個橫縱坐標軸,將數字、代數式和圖像結合起來討論,就讓大明的算學邁出了及其關鍵的一步。
在短暫的插曲之后,兵部尚書曾省吾呈送了一本奏疏,要對大明九邊兩百萬軍兵進行裁軍,規模從兩百萬縮減到一百萬人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