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軍得到了大將軍戚繼光的支持。
大明九邊有邊軍兩百萬人,這里面有近半數不承擔任何軍事任務,甚至連預備役都算不上,就是典型的農戶,這次的裁軍,說是裁軍,更像是確定身份,讓這部分不是軍兵的民夫,安心做農戶去耕種。
大明軍事支出沒有變化,九邊每年軍餉依舊高達六百萬銀之巨,總體軍事支出仍然維持在一千二百萬銀左右。
“自萬歷六年九邊實餉以來,邊軍的戰力一直在持續穩定的恢復,陛下,這次裁軍是第一步,臣對九邊構想如下,正營三,奇營一,援兵一,游擊一,備御三。”戚繼光站了起來,告訴了自己皇帝他的九邊構想。
總兵領正營三個,九千人,為野戰主要軍事力量;
副總兵領奇營一個,三千人,最是精銳,為主力側翼,戰場上起到了保護側翼、一錘定音的作用;
兩名參將領援兵營一個、游擊營一個,共計六千人,在防區內機動堵漏,就是填補漏洞,隨時策應主力行動;
最后備御領備御營三個,九千人,負責守衛關隘、屯堡等地,不負責野外作戰。
一鎮三萬軍,九鎮二十七萬職業軍人,就是戚繼光的最終構想,哪怕是一百萬軍,也實在是太多了,太耽誤農桑工生產了。
大明處處都缺人缺的厲害,而九邊兩百多萬軍不軍、民不民的乞丐軍,實在是有點太浪費人力了。
戚繼光站在天下堪輿前,長長的指揮棒點在了莫斯科、維也納、君士坦丁堡的位置,開口說道:“隨著火器的大規模列裝,大明在萬人這個規模上,是不可戰勝的。”
“不客氣的說,如果能解決后勤問題,我大明部署兩萬軍到烏拉爾山以西,可以一舉擊垮羅斯國、神圣羅馬帝國和奧斯曼。”
之所以要做出這樣的軍事單位的調整,其目的主要是加強邊軍的作戰能力。
張居正眉頭緊蹙的看著戚繼光規劃的京營、水師、九鎮規劃,搖頭說道:“戚帥,你這個想法很好,方方面面都很好,但唯一的問題是,再有安史之亂,該當如何?”
“京營在,安祿山史思明加在一起,豈是京營對手?”戚繼光理所當然的說道。
安祿山能鬧出那么大的動靜,還不是因為大唐長征健兒在西域不在關內,但凡是李隆基手里有一支可以野戰的強軍,安史之亂不會鬧到那般地步。
張居正聽聞,繼續說道:“所以,這一整套的軍事體系,其實是以京營為核心而構建。”
“然也。”戚繼光點頭說道。
精簡人事,同樣的投入,更強的戰力,看起來是裁軍,其實是振武,唯一要擔心的就是邊軍太強可能會造反的問題,但只要京營足夠強橫,邊鎮就不會藩鎮化。
這一整套軍事體系構建,都是建立在京營強橫的地步。
“那就是了,陛下,臣不認同戚帥的強邊之策。”張居正俯首說道。
大明國祚兩百年,京營起起落落了數次,跟著太祖太宗皇帝征戰南北,強大過,解散過,重組過,但自武宗之后,就慢慢衰弱了下去。
戚繼光滿是疑惑的看著張居正,他甚至沒聽明白張居正話里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