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聽明白了。”朱翊鈞笑著說道:“先生覺得京營強橫是一時的,一旦遇到了京營衰弱,邊軍強橫,那大明就變成了晚唐。”
“陛下圣明。”張居正再拜,皇帝陛下果然聽懂了他在說什么。
萬歷維新的京營是個奇跡,是陛下以十八年如一日辛苦創造出來的奇跡。
這個奇跡,能否在陛下走后,延續下去,沒人能知道,邊方糜爛就糜爛吧,總歸不會鬧到藩鎮割據的地步。
“臣欠考慮了。”戚繼光愕然,才趕忙俯首請罪,他有點想當然了,這也不怪他,誰讓京營現在如日中天?
大明邊軍糜爛這么多年,顯然是刻意為之,而不是缺乏振武良策。
“這個從長計議吧,先將邊方有名無實的軍兵轉為民籍,讓他們安心農桑為宜。”朱翊鈞準許了奏疏的一部分。
裁軍是是一定要裁的,但是否將九邊精簡成戚繼光說的營兵制,得從長計議。
軍屯衛所制度已經衰弱,從戰爭的主體退化到了兵源的地步,而戚繼光提出的營兵制,是最好的取代辦法。
戚繼光這套營兵制是總結,其實從嘉靖虜變之后,營兵制就已經出現了。
不過是以客兵、私兵、家丁兵的方式出現,比如李成梁的三千家丁,比遼東七萬軍還能打;比如大同總兵馬芳就有兩個標營,全是騎兵萬人隊。
但真的走出那一步,對于朝廷而言,是個艱難的選擇。
要保持京營的絕對忠誠絕非易事,一旦皇帝覺得京營有了威脅,就會聯合文臣壓制武勛,慢慢削減京營的實力,邊軍一樣糜爛也就罷了,京營弱邊軍強橫,干弱枝強,自立山頭,結果就是藩鎮化。
這一點,在明朝晚期,尤其是在遼東藩鎮化后的關寧鐵騎,表現格外突出。
其實到了清末,隨著八旗子弟戰斗力持續衰弱,清廷也要面對這樣的問題。
“能不能把全軍打造成上報天子下救黔首的鐵軍?”朱翊鈞提出了一個解法,只要把邊方營兵制,打造成和京營一樣的圣堂勇士,那就不必擔心什么邊方藩鎮化的問題了!
朱翊鈞提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戚繼光認真想了想,指著堪輿圖上莫斯科的位置說道:“陛下,要不看看莫斯科?”
大明大將軍、奉國公戚繼光,仔細權衡之后,認為打下莫斯科更簡單點。
張居正面露笑意,戚繼光和他當初一樣的窘迫,他講筵的時候,總是讓陛下看看《帝鑒圖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