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他詳細的看完了聚談的所有文書,才確定,不是士大夫瘋了。
劉新奎是有備而來,他在雜報上的內容就是在打窩,其實他的理論已經非常充分了,故意弄的看起來有漏洞,就是為了把人吸引到聚談,劉新奎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為了揚名立萬。
名聲就是銀子,這一點在任何時代都一樣。
大明對貨幣的認知是持續演進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在生產圖說中,大明格物博士焦竑將貨幣認定為一種特殊的商品,一種普遍認可的一般等價物。
而研究生產和貨幣,是為了更好解釋貨幣在經濟中的實際作用,朝廷如何更好的運用貨幣工具促進大明發展。
而劉新奎在這個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出了貨幣量和生產商品之間的關聯。
貨幣量無法滿足商品交換需要,就是錢荒;
貨幣量能夠滿足商品交換需要,就是平衡;
貨幣量超過了商品交換需要,就是夢幻泡影。
大明的貨幣,能夠滿足商品交換需要嗎?顯然不能。
白銀越多,大明的貿易就越活躍,貨幣需求量增長遠大于白銀流入,白銀缺口越大。
白銀越多,白銀就越少,這個讓人哭笑不得、無解的怪圈,就擺在大明面前,只要家里有買賣的勢要豪右、鄉賢縉紳,都能明顯的感覺到,大明的白銀完完全全不夠用。
尤其是最近幾年,西班牙蹬鼻子上臉,持續觸怒大明,主動縮減白銀對大明流入。
這種行為加劇了錢荒,對大明的影響是十分致命的,會影響到大明的方方面面,而皇帝利用黃金寶鈔,彌補了白銀流入缺失的問題。
那么,黃金寶鈔的代價是什么呢?代價是皇帝陛下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內帑有點銀子,都要送到燕興樓金銀市,用白銀換取黃金,將黃金送到通和宮金庫中,而后以寶鈔的形式,借給朝廷。
尤其是陛下以‘零利息’借寶鈔給朝廷,那寶鈔就是圣恩普照,是陛下德澤天下。
“朕也是收利息的啊,怎么到了劉新奎嘴里就是零利息呢?”朱翊鈞眉頭一皺,朱翊鈞也是要收利息的,朝廷舉債,朱翊鈞給鈔,還鈔的時候,也是有利息的。
“劉新奎的意思是實際利率,陛下收的債息和會同館驛的存息是相同的,所以是零利。”馮保解釋了下其中的原因,劉新奎是詳細鉆研過的,皇帝放債,其實是不賺錢的。
會同館驛吸儲是有利息的,否則吸收不到足夠的白銀去鑄銀幣,用于流通。
“那倒是。”朱翊鈞倒是肯定了劉新奎的說辭,他拿著這些銀子去海外開拓種植園,賺得都比放債多的多。
寶鈔是紙鈔,是大明貴金屬貨幣向紙幣的過度,而紙鈔完全是信譽貨幣,而這里面的信譽,都是皇帝本人的信譽。
由上到下,各個階級認可陛下的信譽,相信陛下的通和宮金庫有那么多的黃金、相信皇帝不會濫發、相信皇帝可以守護黃金。
一旦寶鈔信譽崩潰,代表著皇帝本人信譽的崩潰,從皇帝嚴懲外祖父武清伯李偉、李太后兄弟三人去看,維護寶鈔信譽,是需要付出很多很多代價。
寶鈔是用皇帝信用背書在發行,這也是圣恩普照,德澤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