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向高身上有一股暮氣,缺少了一股年輕氣盛,做事總是思慮周全,在朝廷里待久了就會這樣,這也是為何李成梁總是和巡撫們鬧矛盾的原因。
形而上、不切實際、道德崇高的士大夫,總是不能理解李成梁做事的邏輯。
李成梁又殺人了,李成梁又在里挑外撅,挑唆夷人各部內訌,搞得雞犬不寧誰都不能安寧,李成梁又在殺良冒功了,只是不肯蓄發,就將人殺死,未免過于殘忍。
李成梁也總是不能理解這些個士大夫的想法,就跟缺根弦兒一樣。
這群天殺的夷人,殺了他李成梁帳下將領、軍兵,李成梁非但不能打回去,巡撫還讓李成梁再派使者去溝通?這不是有病是什么!
都不肯蓄發了,那就是不肯王化,不肯歸附,就是心懷異志,就是反賊!
地方官和朝廷來的朝廷命官,在道德、政策執行、立場等等問題上,都有著極大的沖突。
話不投機半句多,時間一長,矛盾就開始加劇,李成梁和巡撫之間的矛盾,很快就會鬧到皇帝面前。
在朝堂眼里,李成梁和巡撫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很容易被認定為李成梁在擁兵自重,在謀求自立,而李成梁為了避免被指責,不可避免的擁兵自重、養寇自重,最終形成了惡性循環。
萬歷初年,李成梁擁兵自重的危機,就是這么來的。
侯于趙的解決辦法,其實很笨,他就是墾荒,增加糧食產量,讓遼東農業,從入不敷出變成了略有結余,而后用結余繼續墾荒。
用不斷擴大的地盤、田產、山林山貨等產出,用增量來掩蓋致命的央地矛盾,在發展之中解決問題。
朝廷看到了遼東的不斷發展,肯定李成梁的貢獻,李成梁擁兵自重是為了開拓,也有了個說得過去的理由,去說服朝中士大夫們。
最終在發展的大局之下,朝廷和遼東地方,求同存異,朝廷給李成梁世襲侯爵,換李成梁離開遼東,避免遼東真的向藩鎮滑落;李成梁坐擁開拓之功,也不用過分擔心被卸磨殺驢。
“下令各縣,準備燒荒。”葉向高又給師爺下了道命令。
“葉知府,這燒荒是不是有待商榷啊,這這…”師爺嚇了一大跳,沒想到一向儒雅隨和的葉向高,居然下了如此殘酷的命令。
“太慢了,賊人打過來,就對他們清繳,一些個表面上歸順的熟番,卻和這些生番里外勾結,只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的道理,防不住,傳令吧。”葉向高仔細想了想,還是堅持命令。
他這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遷徙府治所在;第二把火,燒向了嚴格執行十分有爭議的蓄發令;第三把火,就是真的去燒火。
“我知道燒荒是什么,不用提醒我,朝廷問責下來,我一力承擔,下令。”葉向高看師爺還有話要說,解釋了一句。
秋風蕭蕭邊草黃,每到秋天的時候,大明衛軍就開始出塞燒荒,燒出一個隔離帶來,讓草原人不敢南下,燒的久了,草原荒漠化會加劇,這項政策執行了近兩百年了。
燒荒不僅僅是一個戰術手段,不光是一把火,而是燒荒、水源投毒、伐木清林、燒山、閉市、驅虜剿夷等等一整套的政策。
自隆慶四年議和之后,大明履行了和俺答汗的合約,取消了這種手段。
就像是王崇古為首的晉人們的趕馬搗巢、印子錢等,很少見于史冊一樣,只有寥寥數語可以去猜測,關于燒荒的殘忍,大多數都是一筆帶過。
尤其是隆慶議和、大明再伐俺答、綏遠王化之后,燒荒這種事,就逐漸被春秋筆法所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