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要出發前往江戶,因為從長門城到出云城這片地方,不能滿足他的謀劃了。
熊廷弼的謀劃非常簡單,豐臣秀吉做不到倭國上下全部均田,那就由他這個大明人來做!
大明和倭國需要一個結果,將倭人全部殺死并不現實,但讓倭國徹底消亡在歷史長河里,卻是可以做到的。
熊廷弼看出來了,什么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統統都是一群廢物,根本給不了倭國安寧。
大明要的是海波平,要的是海疆安,倭國不安寧,就永無休止之日。
從長門城到出云城,是一片山地,雖然非常適合防守,但是不適合進攻,因為這里糧食產量嚴重不足,哪怕是維持現有的結構,已經是有些捉襟見肘,根本無力支持征伐。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片根基無法支持足夠規模的征伐,就成了熊廷弼更進一步的阻礙,而江戶所在的關東平原,可以滿足熊廷弼對根基的一切需要,關東平原土地肥沃,河流眾多,非常適合耕種。
現在倭國有兩個主要矛盾,第一個是因為戰亂,流民眾多;第二個矛盾是流民棄地,導致土地拋荒。
這兩個主要矛盾又相互矛盾,土地拋荒,那么多的流民去耕種,豈不是兩難自解?但倭國現有制度,這幫廢物也無法做到,讓流民停下來,耕種這些拋荒土地。
無法徹底把倭國根深蒂固的封臣制度消滅,倭國就永遠是個糞坑。
連倭國本地人都做不到,熊廷弼這個大明人就能做到了嗎?
答案是可以。
因為熊廷弼已經從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找到了應對這兩個根本矛盾的辦法和先例,歷史長了就這點好處,遇到不知道該怎么辦的時候,就翻翻歷史書,就能找到答案。
北魏時候有一代雄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繼位時候,北魏已經立國七十年,這七十年是征戰的七十年,也是混亂的七十年,彼時北魏也面臨類似的矛盾,流民過多但土地拋荒。
拓跋宏的祖母文明太后馮太后,是一名漢人,拓跋宏繼位的時候,才剛剛五歲,文明太后臨朝稱制,開始推行三長制、均田制、俸祿制、興太學,設學校,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改革。
文明太后臨朝稱制十八年撒手人寰,二十三歲的拓跋宏正式親政,幾乎所有的鮮卑貴族,都在等待著這位鮮卑天子,能夠回頭是岸,撥亂反正,把文明太后的亂政悉數廢除。
但這位鮮卑天子,并沒有遂了貴族們的愿。
拓跋宏在祖母改制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他以南下南齊為名義,騙了所有貴族隨軍南下,至洛陽,才告訴貴族,他要遷都洛陽。
他認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鮮卑人舊俗難消、舊弊難改,都是因為都城在平城,也就是山西大同,彼時山西大同都是草原,游牧習性不改,文化難改。
拓跋宏遷都成功后,將平城的祖廟都拆到了洛陽,甚至不許貴族下葬到祖地,只能下葬到洛陽。
轟轟烈烈,比文明太后更加極端的太和改制來了。
拓跋宏下旨不許編發、只能蓄發;不許左衽,只能右衽;不能袴褶胡服,只能漢服,他本人更是從胡服改為了中原天子服;
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就是不能胡言,只能漢話,否則罷官;
再設國子學、太學、四門小學,以興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