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宏親政的第六年,太和二十年,拓跋宏更是下旨,鮮卑復姓廢除,一律改為漢姓,他本人拓跋氏改為了元氏,步六孤氏為陸氏、賀賴氏為賀氏、獨孤氏為劉氏等等。
他的太和改制,被歷史稱之為孝文帝中興。
太和二十三年,拓跋宏親征南下,于軍中積勞成疾,駕崩于軍中,謚號孝文皇帝,廟號高祖。
元宏留下了一套辦法,兩個文化完全迥異,如何融合的辦法,那就是全盤漢化,而非守著‘子貴母死制’的陋規,在陋規中死去的辦法。
在元宏之前,太子冊立之時,就會處死母親,防止母親親族亂政,這就是子貴母死,類似的陋規,在全盤漢化之前,無處不在。
在熊廷弼看來,沒有什么王化,只有漢化,不肯漢化,就是不肯王化。
他準備前往江戶,關東平原,將實現他所有的野望和籌劃。
萬歷二十年八月十五中秋節,大明船隊抵達了長門城外捕鯨港,熊廷弼在長門城,見到了新任的石見銀山代管奉行,移交了代管所所有公務。
三天后,船隊再次起航,前往了江戶城。
船隊抵達江戶這天是九月初四,熊廷弼站在游龍號甲板上,用千里鏡看著已經開始沉寂的富士山。
富士山將近兩百年爆發一次,每一次爆發,都給關東平原帶來了大量的火山灰,讓土地更加肥沃,萬歷二十年,富士山山頭已經有了些積雪,代表著這座火山重新安寧,也代表著關東平原將迎來新生。
游龍號,一艘幾乎不承載任何作戰任務的旗艦,大明第一艘快速帆船,這艘旗艦是大明封舟,代表皇帝的禮器,證明熊廷弼代表大明,代表陛下來到了江戶。
船隊并沒有直接前往江戶灣的江戶城,而是前往了北條氏的居城,小田原城。
這座城位于關東平原的西南角,是整個關東平原進出的要塞之地,其地位大抵相當于大明的山海關,只要這座小田原城在大明手中,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就是五十萬大軍,也難以征服關東平原。
嘉靖四十年,有‘軍神’、‘越后之龍’之稱的上杉謙信率領十萬大軍,進攻小田原城,久攻不下,無奈撤軍。
隆慶二年,有‘甲斐之虎’之稱的武田信玄,再次率領十萬大軍進攻小田原城,仍然未能攻下。
萬歷十八年,豐臣秀吉對北條氏不滿,稱其為逆臣,發動十七萬大軍,討伐北條氏,這次圍城,小田原城內人心惶惶,群疑蜂起、兄弟相疑、父子不睦。
北條氏直是家督,但是他爹氏政,還活著,兒子不滿父親傳位不傳權,而父親也不滿兒子軟糯性格,父子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
小田原城這座城池,號稱天下第一堅城,無論是上杉謙信還是武田信玄,都在這里碰的滿頭是包。
武田信玄,曾經在三方原合戰中,挫敗過德川家康和織田信長的聯軍,也不是易于之輩,但拿這座堅城毫無辦法。
缺乏攻城手段的倭人,只能采用圍困的戰術,可是一個有水源、有三年糧食的堅城,圍困是決計難以拿下的。
豐臣秀吉自萬歷十八年開始圍困這座堅城,其主要戰略也是利用北條氏的內訌,父子不睦。
父親氏政不肯放權,兒子氏直不滿父親不給權柄,只要說服氏直開城投降,那這座天下第一堅城,就不攻自破了。
事實上,豐臣秀吉的計策執行的非常成功,他策反了北條氏直的堂弟氏盛,在氏直身邊游說。
知子莫如父,氏政真的很了解自己這個耳根子軟的兒子,氏直的耳根子實在是太軟了,氏盛取得信任后,說什么,氏直就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