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奏聞了遼東墾荒的田畝數,遼寧、吉林兩地,登記在冊田畝數為514000頃田,而丁口數只有區區的四百萬人,四百萬包括了婦孺和老人,人口嚴重不足,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勞動強度的極限。
大明一個壯丁精耕細作,最多就管理10畝到20畝,而有一頭牛可以額外耕種25畝,四百萬丁口,再加上耕牛、騾驢等,這51萬頃(5110萬畝)田土,也到了勞動強度的極限。
“陛下,臣請圣旨,詔侯于趙回京,出任戶部堂上官,遼東事兒,他最是清楚。”張學顏請皇帝陛下把侯于趙召回京師,管理遼東農墾局,對農墾事進行規劃。
張學顏本身也出身遼東,在遼陽做過巡撫,但大規模墾荒,是他離開之后的情況了,遼東發生了許多的變化,侯于趙必須要回京了。
遼東墾荒事,陷入了一個困局,一方面土地已經達到了壯丁的勞動極限,一方面需要繼續墾荒,擴大屯耕面積。
明明已經到了勞動極限,還要墾荒,原因是還有源源不斷的漢民涌入遼東闖關東,如果不墾荒,就會陷入舊田有主,新人無田可耕的局面。
“侯于趙說他還沒寫完深翻。”朱翊鈞沉默了下,問道:“非侯于趙不可?”
侯于趙要在浙江寫兩本書,一本還田的《翻身》已經寫完,一本防止還田令被破壞的《深翻》才寫了一多半,侯于趙是個有始有終的人,他要寫完,才肯回來。
“陛下,由不得他了,浙江局面已經趨于穩定。”張學顏仔細盤算了下備選人才,最終還是認為侯于趙最合適。
張學顏本來中意王家屏,但王家屏從未去過遼東,農墾局茲事體大,涉及到了天變這件大事,交給王家屏有失穩妥。
一般而言,衙司堂上官,要選個不懂的人做主,不能讓懂專業的人負責專業的部門。
要讓不懂律法的人去刑部,農業大臣不能真的懂農業。
這種潛規則就造成了朝廷就像是個草臺班子。
可農墾局,不能如此胡來。
天變就像是懸在朝廷腦門上的一把利刃,這是必須要面對的生死大劫,裝不知道、粉飾天平,天變也不會消失。
北方糧食不足的問題,不能僅僅依靠一條京廣馳道去解決,北方產出足夠的糧食,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遼東受到天變影響較少,即便是天變仍然持續,遼東一年仍然能種一季糧,再加上肥沃的土地,充足的降水,遼東人少地多,能夠有更多的農業剩余。
要讓專業的人來管理農墾局,毫無疑問,作為遼東墾荒的發起人,侯于趙最合適。
“朕下旨到浙江,詔他回京任事。”朱翊鈞思慮了片刻,還是選擇了下旨。
這是個選擇的問題,侯于趙已經在浙江又呆了三年之久,還田令已經基本穩定,換個巡撫也能繼續,但遼東這事兒,確實需要他回來。
浙江的容錯比遼東要高得多。
“陛下圣明。”張學顏松了口氣謝恩歸班,遼東這個墾荒事兒,需要一個度,新墾田畝和勞動極限的平衡,這得侯于趙回京把握。
凌云翼見張學顏歸班,出班俯首說道:“陛下,臣請廷推申時行入閣事。”
廷議表決申時行入閣,其實就是接張居正的班,無論張居正這次康復之后,是否還能夠繼續理事,朝廷都要做好張居正無法理事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