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反對也可能是支持,比如高啟愚,他的反對,是覺得可以再等等,張居正的身體還能撐一段時間,申時行還有繼續積累功勛,讓人說不出閑話的時間。
這朝堂上,一共就二十七個大臣,每個人的心思,都各有不同。
“叮。”朱翊鈞權衡了一番,才敲了下銅鐘說道:“今天就先到這兒吧,改日再議。”
朱翊鈞宣布下朝,沒有馬上做出決策,而是拿出了拖字訣,沒說準也沒說不準。
他下了朝,就帶著太子朱常治去了北土城,太子儀仗等在了北土城城門外,一直等到了二十四個靈柩,朱常治挨個將團龍旗覆在了靈柩之上。
每一個靈柩前,都站著大明英烈的家眷,太子挨個和這些家眷們說了話,還每戶給了一等奇功功賞牌和一塊東宮腰牌,若有麻煩,有人要吃絕戶,有人要喝兵血吃掉撫恤,都可到通和宮求助。
太子挨個見過了家眷后,并未上車駕,而是帶著靈柩,向著西山英烈祠而去。
西山英烈祠和在建的皇陵、金山陵寢在一個地方,從西土城步行過去要二十多里地,朱常治并不覺得累,這段路,是他走的第三次了。
萬歷十六年,戚繼光率軍東征凱旋,朱常治主動請纓,扶靈柩安葬英烈,這是朱常治第三次走這條長路。
若問他的想法,他或許說不太明白,但他知道,他今天享受的一切,都是將士們浴血奮戰,保下大明江山,才有了他奢靡的生活。
哪怕是裝模作樣,也要裝一輩子。
朱常治還小,不懂那么多的大道理,但是他父親總是跟他說權力和責任。
不賦予將士們榮耀,將士們就不必為大明滅亡而負責;當賦予足夠榮耀的時候,自有忠良去維護大明的存續。
朱常治面色嚴肅的主持了葬禮,還親自挖了一鍬土,看著靈柩下葬封土,看著墓碑豎立好,莊嚴肅穆。
朱常治點燃了青詞,祭祀了上天,略顯稚嫩的聲音傳遍了整個陵園:“英魂長眠,佑我大明。”
三百三十名緹騎分列,將手中的儀槍抬起,指向了天空,分為三次向天空射擊,三次槍響后,才齊聲大聲喊道:“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固!”
齊聲大喝,聲震云霄。
朱翊鈞一直在遠處觀禮,他今天沒有操閱軍馬,也沒有乘坐大駕玉輅,步行走到了西山,看完了整場典禮。
之所以讓太子做,就是給萬民、將士們一個承諾,他就是死了,也不會人亡政息。
該有的禮遇,該有的榮耀,太子會繼承他的意志,繼續走下去。
“英魂長眠。”朱翊鈞放下了一壺酒,祭祀了西山英烈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