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靠在太師椅上,拿起了桌上的雜報看了起來,《文明》系列再次更新了,這次討論的內容就一個字:公。
這篇文章,引用了大量《天擇論》、《人擇論》、《優勝劣汰論》的內容,闡述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觀點。
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
人之所以從天下萬物中脫穎而出,成為萬物之靈,不是因為體格、耐力,甚至不是因為火,不是因為使用武器,而是因為公。
這個觀點是十分新穎的。
在傳統儒學士看來,人之所以特殊,是因為人有獨特的智慧,有足夠的道德稟賦,才能成為萬物主宰。
但翰林院的翰林們,似乎不這么認為,翰林們已經不是以前的翰林了,現在翰林院歸高啟愚管,繼往開來再革新,讓腐朽儒學產生新變化,是高啟愚管理翰林院的主張。
主筆文明系列的翰林們認為: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全都是因為公,或者說更加緊密、配合更好的合作,讓人類變得效率更高。
動物也存在社會,存在狼王、猴王、獅王,但這些社會,并不能最大的限度利用群狼進行狩獵,收獲更加豐富食物,擴大種群數量。
這些動物,過于自私了。
根據格物博士們的觀察,幾乎所有的動物,除了極個別的鳥類有反哺行為外,其余的動物都不會反哺,年老的動物,在失去捕獵能力后快速死亡;哪怕是帶領族群捕獵的狼王,也會在年老或者受傷后,快速被驅逐;
翰林學士們不把自私看成貶義詞,而是看成中性詞。
自私會導致了效率的極度低下,狩獵的經驗、可食用食物種類、尋找水源、尋找鹽分、季節性食物分布、躲避天敵天災的辦法、狩獵剩余的交換等等經驗,因為自私性,無法形成足夠的族群經驗,代代相傳。
低效,意味著在天擇中落敗。
大明在公上面的進程是遠超已知所有國家,且不說官道驛路、縣州府太學、巡檢司獵殺野獸追緝山賊這些,就一個正在推行的丁亥學制,就是徹徹底底的完全領先。
更遑論陛下提出的萬歷維新總目標,五間大瓦房了。
在大多數儒學士看來,皇帝陛下立下的五間大瓦房總目標,根本就是在癡心妄想,真的建成了,那和大同世界有什么區別?
大明之所以是天朝上國,就是因為大明在‘公’的進程上領先別國,無論是民為邦本的綱領,還是推行中的官廠、馳道、丁亥學制、廢除賤奴籍等具體新政,都是進程的一部分。
黎牙實對這篇文章還是非常認同的,別的不說,大明之外,這些海外番夷,能不能先把公廁整明白?
上次黎牙實回泰西,里斯本在徐璠手里,成了聞名遐邇的鮮花之城,馬德里仍舊臭氣熏天。
朱翊鈞看完了整篇文章,這些筆桿子的論證邏輯極其嚴密。
從本性自私開始談起,自私引發經驗無法累積、整體低效、低效對資源利用不足,必然導致天擇中落敗、最終談到了與私相對的公,論證了大明就是當之無愧的天朝上國。
這些筆桿子早干點正事,朱翊鈞還會為難他們?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被為難,才迫不得已干點正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