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冷了,哪怕是長春也很冷很冷,在侯于趙看來,遼東要是能誕生本地的鄉賢縉紳,反倒是
個好事,但遼東誕生鄉賢縉紳又不太可能。
但凡是有點積蓄,全都跑了。
遼東很難成規模的誕生大批的鄉賢縉紳,而遼東必須要有一個中堅力量、中堅階級,來維持地方穩定,侯于趙在長達二十年的思考中,只想到了兩個字,工匠。
朱翊鈞和侯于趙聊完之后,簡直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侯于趙可能是整個大明最了解、最清楚田制的人,他在關外墾田,在浙江還田,保證還田政令不被破壞,他既做到了開拓有序,也做到存量再分配,是戶部尚書的不二人選。
也不怪張學顏心心念念,一直要他回京了。
找個能用的人,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陛下,西南傳來捷報,海龍屯被攻破了!楊應龍及一眾子嗣,全部被活捉,正在押解入京!”一個緹騎急匆匆的走了進來,將一個信筒呈送御前。
朱翊鈞檢查火漆,打開信筒,看完了里面的塘報和幾本奏疏,露出了一個陽光燦爛的笑容。
這次,還是他贏。
朝中之前就有一些人反對出兵,認為柔遠人更好一點,主要省錢省力省心,海龍屯高一百多丈,易守難攻是要塞山城,打這個地方傷亡過大,一旦四川漢軍有了二心,那養寇自重,變成爛仗的可能性很大。
尤其是廟算六個月結束的戰爭,拖拖拉拉打了八個月,朝中這種聲音再次高漲。
但以皇帝為主的主戰派,再次贏了,海龍屯打下來了,也沒有變成爛仗。
曾省吾反復跟皇帝說:四川漢兵可信。
可他說再多,也擋不住朝廷士大夫們的懷疑,還不如打一仗來看,這一仗打完,確定了四川漢兵確實可信。
朱翊鈞也完全明白了,為何會拖延一段時間,塘報里寫的非常清楚。
劉綎和梁夢龍,一直在圍三缺一,把楊應龍和他的同黨,趕到海龍屯這個地方,一舉殲滅。
二十八路大軍進剿,八個月時間,拔了一萬一千多座苗寨,把當年諸葛亮放的銅鼓,收回了大半,超過三千面銅鼓,堆積成山。
梁夢龍對這些銅鼓有了新的安排,他把這些銅鼓放到了貴州府、大理府和重慶府三府,而不是把銅鼓直接送到朝廷來。
這么做的原因很簡單,把銅鼓全部收回,這些土司恐怕會弄出新的信物來,不如讓銅鼓留在西南,仍舊是信物,但被朝廷直接管轄。
授官不授鼓,將象征著權力的信物,牢牢掌控在朝廷手中,這樣一來,就不
用擔心這些土司散而不滅,聚集起來再建土司。
這一萬一千多個苗寨,日后他們的洞主、酋長都需要到三府來尋求任命,這么做可以極大的加快改土歸流。
一魚三吃,消滅不臣播州楊氏、清理楊氏同黨、加速改土歸流,這就是梁夢龍給出的答卷。
要贏,不僅要軍事上贏,還要在政治上贏。
“好好好!老趙啊,你看看這個。”
“梁夢龍的辦法很好,就按他說的做!下章兵部,按制論功行賞!”朱翊鈞想了想說道:“從宮里給120萬銀,犒賞此次征戰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