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謙很感謝殷正茂這位國姓爺留下了足夠豐厚的遺產,讓他的工作變得格外輕松。
殷正茂對呂宋的路,做出了許多的規劃,朝廷無論選擇哪一種,呂宋地方所有人,無論選擇哪一種,最后都會走向兩地結合的路線,而不是分道揚鑣。
在北宋的時候,遼國北方以契丹人為主,遼國南方以漢人為主。
當時耶律阿保機的次子,耶律德光面對這種情況,突發奇想,選擇了一種‘北院不理民、南院不理兵’的政治構想,并且開始推行。
當時,遼國南北矛盾并不是特別的激烈,雖然生活習俗不同,但是征戰、賦稅、文化等等方面,都沒有太大的撕裂。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自稱劉億,把皇后一族定姓為蕭,主動將契丹人漢化。
但耶律德光一拍腦門,靈機一動,就把這套父親好不容易建立起來,慢慢融合的制度,給破壞掉了。
自‘北院不理民、南院不理兵’的政治構想開始實施之后,整個遼國就徹底分成了兩塊,一塊在北,一塊在南,連官僚都是兩套統治體系。
北院是百官擇人,必先宗性,不是契丹人,不是契丹貴族,不能為官,南院則是類似北宋的科舉制度。
在耶律德光的設想中,北院負責打仗,南院負責治理,一定是文治武功雙強!
但是結果卻超出了耶律德光的預料,變成了文治不行,武功孱弱的局面。
文治不行很簡單,這些被遴選出的士大夫們,個個都是人中龍鳳,掌握了文治,就等于掌控了經濟,擁有了經濟地位,必然尋求政治地位,根本不可能接受頭上還有個北院,尤其還是一幫蠢貨,指手畫腳。
可北院掌兵,南院只能接受管轄,直接造成了官僚體系集體開擺,體系直接潰爛。
武功不行的原因很簡單,一來這軍事天賦不會血脈遺傳,北院一群所謂貴族,要天賦沒天賦,要能力沒能力,要訓練沒訓練,甚至有很大一部分連馬都不會騎了,二來,就是南院在戰爭期間,不提供糧草。
不理民的北院,在戰爭期間,需要南院的鼎力配合,沒有配合,這仗根本沒法打。
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也簡單,不打仗,不就行了?
自澶淵之盟后,北宋、遼國,承平百年,因為兩國的軍備一樣的糜爛,最后被金國一穿二,金國把遼國皇帝、北宋兩位皇帝都拉到了黃龍府牽羊去了。
耶律德光這種蠢貨的靈機一動,可比奸臣精心謀劃的陰謀,破壞性要大得多。
到了南宋時候,秦檜也曾經提出過‘南人治南、北人治北’的政治構想,和耶律德光的想法如出一轍。
秦檜這個構想,被宋高宗采用,執行了一段時間。
宋高宗給金國皇帝寫信也是‘臣構言,今日來畫疆’,就是不再認為北方是大宋失地,不再追求再還舊都、收復失地,也不再認可北方遺民是大宋子民。
當時北方敵占區,存在著無數的起義勢力,這都是當初岳飛‘連結河朔’的產物,也是岳飛北伐的最大底氣,民心可用。
連結河朔,聯合黃河以北的抗金義軍,配合南宋官軍行動。
岳飛派遣人員,深入河北地區策動義軍起兵,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太行山梁興、李寶等義軍首領都是這樣出現的。
宋高宗的臣構言,秦檜的南人治南、北人治北,等同于放棄了一切收復失地的行動,不承認這些遺民屬于大宋,不再支持義軍抗金,不再進行北伐。
這些遺民里就有一個人,名叫:辛棄疾。
在這種特殊背景下,北方南下投奔南宋的文官武將,完全無法得到重用,辛棄疾只能寫寫詩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