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基本的社會單元是戶,是一個個的家庭,一個個家庭存在的普遍問題,就是社會共性問題。
大明是郡縣帝制,也要思考這些問題,有些問題看起來是新問題,其實是老問題,而且很老。
比如楊朱就說過‘人不婚宦,情欲失,人不衣食,君臣息’的話,從很早時候,就要考慮人口增長的問題了,畢竟人口才是一切的根本。
白居易在贈友人詩里提到,孩子還沒長大,老人就已經老去的故事,隨著規模的擴大,從家庭擴大到全社會,成為社會普遍現象,就會非常的麻煩。
而姚光啟直言不諱的指出,其實要讓人生孩子,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愚昧,是愚昧,不是宗教。
他和閻士選在琉球,總管環太商盟,就在他看到的世界范圍內,愚昧和生育完全正相關。
呂宋、元緒群島、智利、秘魯、墨西哥、金山、倭國,整個環太平洋,越是未開化,越是愚昧的地方,生育越多。
這一規律,同樣適用于西洋和大西洋,西洋也表現出了這樣的共性。
泰西都表現出了這樣的特征來。
羅馬帝國,羅馬人不生孩子,那些蠻夷滿坑滿谷的生。
羅馬先進文明,蠻夷落后愚昧,直到今天,泰西還在以羅馬文化為核心,構建新的世界觀,但先進、文明的羅馬,最終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而且沒有一個像朱元璋一樣的人物,橫空出世,讓羅馬閃電般歸來。
減小丁亥學制的推行力度,讓大多數人普遍處于愚昧狀態,而后利用開海和生產力提高,盡可能充足的滿足人們對糧食的需要,可以提高生育,來滿足當下、未來缺人的問題。
遼東墾荒缺人、西域開拓缺人,因為匠人增多,田土缺少農戶,匠人數量也無法滿足工坊需要,南洋連甩鞭子的地痞都缺。
但是,姚光啟也提到這種看起來簡單有效的辦法,造成的隱憂,那就是劣幣驅逐良幣,也就是西漢時候賈誼提出的‘奸錢日繁,正錢日亡’的問題。
西漢賈誼說這句話,不是光說錢的問題,他說的也是人,是朝廷,奸臣當道越來越多的奸臣竊據高位,正臣逐漸減少,朝廷變得昏聵。
錢如此,人也如此。
劣幣的產生成本遠低于良幣,貨幣的本質也是一種商品,大量低價值的商品充斥著整個世界,就會造成高價值商品被迫退出流通。
物競天擇,強則強,弱者亡,是一種正向淘汰機制;而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是逆向淘汰機制。
放到人這個層次,那就是接受教育、明事理、有志向、有能力的人比例,會越來越少,大明境內滿坑滿谷的烏合之眾。
如此一來,人才,很容易在逆向淘汰機制中被大量淘汰。
人才無法被有效篩選的結果,就是大明逐漸蠻夷化。
這種逆向淘汰機制一旦建立,整個社會的發展趨勢,將不再是否定再否定的螺旋上升,而是一直下降。
比如敢于犧牲的人犧牲在了戰場上,勝利的果實就要被不敢犧牲的敗類所侵占;
比如廉潔的官員,總是落敗,那么貪腐就會大行其道,中間搖擺的人,自然會加入貪腐的陣營;
類似的事情不僅會發生在朝廷,也發生在所有集體之中。
減少丁亥學制的推行,減少推行普及教育的力度,完全是一種飲鴆止渴的方式。
姚光啟的話到這里其實已經非常危險了,如果一個普遍接受了華夷之辯教育的讀書人,就非常容易讀出姚光啟這些話背后的潛臺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