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到尼德蘭特使浩特曼,憤怒無比的大聲怒罵英格蘭的時候,高啟愚清楚的知道,自己埋下的認知契子,已經釘到了浩特曼的腦子里,正在發揮著作用。
高啟愚在規訓浩特曼,更加明確的說,他在進行著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也就是思想殖民。
要進行思想殖民,大明要站在天朝上國的制高點進行指指點點,那么塑造一個反派、對立面、道德洼地,就變得十分重要了。
恰好,英格蘭就是個非常好的靶子,反派、對立面、道德洼地,幾乎全都占了。
畢竟連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這兩位倭國國王,都不止一次頒布過海寇禁止令,禁止長崎海寇禍亂,倭寇不僅折騰大明朝鮮,也沒少折騰倭國本土。
浩特曼的反應,說明這種塑造還算成功。
正如他在皇帝面前說的,海洋法庭、海洋貿易法,其實根本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禮法,重要的是對錯。
對于大明公正的裁決,尼德蘭人是否認可,船上240條人命,價值五十萬的貨物歸屬等等問題,高啟愚真的不在意。
他起初根本不愿意管這件事,是電光火石之間,想到了海洋法庭、想到了貿易法,想到了思想殖民,才會愿意付出如此大的精力,做這件事。
思想殖民,其根本目的,就是用更小的代價,讓全世界其他人,聽從大明的意志行事,增加大明掠奪財富的效率。
不能讓萬歷開海,步了永樂開海因為高道德導致掠奪效率不足,無奈草草收場的后塵。
除了軍事勝利,政治勝利外,還要文化勝利。
大明的贏學是績效贏學,要真的贏才是贏,這也算是大明贏學的構建了。
高啟愚突然想到了西南平叛過程中,不斷繳獲的諸葛銅鼓。
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西南之后,用諸葛銅鼓完成了政治勝利,沒有諸葛銅鼓,就是勢力再強,也無法獲得普遍認可。
而西南,乃至整個東吁都存在的諸葛祠,更是文化勝利的一部分。
他忽然發現,其實自己做的事兒,并不是什么萬歷維新的新鮮東西,而是祖宗成法。
思想殖民的目的,自然是為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就是將疆域從實土郡縣、藩屬國、朝貢國、蠻荒之地這等現實概念,擴充到形而上的無形疆域之上。
因為海洋這種巨大水體的阻礙,導致大明在海外的開拓,是有極限的,而且是比較緩慢的,除了南洋之外,大明對海外開拓的總督府,控制能力極其孱弱。
也是南洋水師開始組建后,大明對南洋的控制力才有了一些加強,之前一樣的孱弱。
但思想上、文化上的殖民,可以不斷的擴張無形疆域,把整個世界籠罩在大明的意志之下,而且相比較現實里的殖民,思想上的殖民會更加迅速。
而要實現思想殖民的關鍵,最大的基石就是自由貿易,或者說:物質才是精神世界的根基。
通過自由貿易,將大明的貨物帶到世界各個角落,這些貨物,可以在無形之中,改變所有人的生活習慣,改變他們對真善美假惡丑的定義,潛移默化的改變海外番夷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通過自由貿易,可以把大明的智慧、書籍、審美、娛樂等等禮法,帶到世界各個角落,和那些貨物一起走向世界的角角落落,在全世界打上大明的烙印,包括人的思想之上。
最終完成規訓。
完成對人的規訓,就完成了對國朝的規訓,就可以把大明就是天朝上國這一思想鋼印,刻在全世界所有人的腦海之中。
陛下將其稱之為遠程畜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