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么記仇。
其實這完全解釋了,大明朝士大夫,為何對大明皇帝在倭國制造的殺孽,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提都不提,因為士大夫嘴上滿口的仁義道德,內心深處,其實也是睚眥必報,百世大復仇的理論。
從秦檜一事上就能看得出來,這是真的記仇,不是假的。
次日清晨,朱翊鈞專門起了個大早,召集了文武百官,徒步向著金山陵園而去,這是早就確定好的典禮。
每次有大仗打完,將帥軍兵凱旋,就會在金山陵園祭祀英烈祠的英烈,大明皇帝、皇后、太子、所有在京文武官都要在德勝門等候,徒步向金山陵園祭奠。
國家大事,在戎在祀,打了勝仗,告慰英烈,乃應有之義。
今天的風有點大,朱翊鈞還特意讓李佑恭去內帑取了暖耳,四品及以上的臣工每人發了一個,不過四品以下的官員,就得自備暖耳了,不是內帑沒有,這是規矩,四品以下官員連大宴賜席都沒有座位。
暖耳真的不值幾個錢,但有還是沒有,是一種重要程度的代表。
朱翊鈞沒有坐車,而是一步步走進了金山英烈祠,整個金山是大明英烈的埋骨地,在山腳下,有數間宮殿,禮部官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對于違背禮法的英烈祠,視而不見。
整個英烈祠,完全是按照皇陵的規格修建的,從禮法看有點僭越的嫌疑,但沒人敢大聲說這不應該。
修英烈祠總共用銀180萬銀,大約等于三個先帝皇陵。
陵正門前方是三座漢白玉石橋,朱翊鈞拉著王皇后,走過了漢白玉石橋,走到了碑林,大明每打一仗,都會勒石銘記,放在這片碑林之中,沒有高低區分,每一座石碑,都有碑亭一座,上覆黃瓦。
碑林屹立在巨大的廣場上,廣場兩邊,是左右長廊,長廊銘記了英烈的名字。
而在長廊之后,則是類似于皇史宬的建筑,里面存放的是為英烈編寫的志書,這些官修志書,會抄錄數份給到地方縣志、府志,不得篡改。
朱翊鈞在碑林上香后,再往前走,走過了恩澤門、恩澤殿,來到了五供桌面前。
五供桌正中是香爐、花瓶、燭臺,石五供,朱翊鈞和朱常治每次來上香,都是插進這個香爐之內。
朱翊鈞從李佑恭手里接過了點好的香,插進了香爐內,他又從袖子里拿出了一份祝文,放到了火盆里點燃,喃喃自語的說道:
“萬歷二十一年十一月初四,大明皇帝朱翊鈞謹以太牢清醴,昭告于西山英烈之靈:”
“朕承天命,御宇守疆。自遼左至薊門,自朝鮮至綏遠,猛士忠魂,血沃荒原。”
“爾等執銳披堅,捐軀報國,使大寧旌旗重揚,豐州灘草復綠;倭寇折戟漢江,建奴北遁林海。今播州逆平,海內復靖,皆賴爾等肝膽照天,英魄護邦。”
“嗚呼,山河雖安,弓刀常懸;凱歌雖奏,甲胄未涼。”
“朕今親祠西山,銘爾勛勞,更欲使天下知:凡衛社稷者,皇天必佑!凡赴國難者,青史必書!凡守萬民者,萬民必祭!”
“丹心碧血,永耀日月;忠烈之氣,長貫乾坤。”
“尚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