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在靖難之戰中,有堪稱中流砥柱的表現,否則就沒有后來的奪嫡之爭了。
沈鯉講這件舊事之后,立刻講起了潞王朱翊镠的事兒,沈鯉認為,朱翊镠何罪,斥兩萬里?
從一開始潞王就藩金山國,沈鯉就不贊同,現在木已成舟,沈鯉依舊不贊成,這么做有失親親之誼,當然木已成舟,陛下已經力排眾議做了這個決策,而且這個地方還是潞王自己選的。
沈鯉的奏疏,也不是說要召回潞王,潞王在金山國吃得開,立得住,而且幾次上奏,都表達自己在金山國都挺好,現在準備大興土木建金山宮。
沈鯉的意思是,既然已經遠封,就不能虧待。
按照洪武祖制來,藩王坐鎮、衛所駐扎、移民墾荒、填充金山國、基層社學、啟蒙教育、王化漢學,這些都要配套,而不是只有藩王坐鎮、衛所駐扎這兩樣。
“嘖嘖,大宗伯嫌朕對潞王不夠好,不給丁口,不給教師爺,不給社學,不給啟蒙教育,大宗伯批評的對。”朱翊鈞看完了奏疏,下章戶部、禮部擬章程來看,遷民填充、基層社學,都要搞起來。
現在的金山國,和洪武年間的北方多地,非常類似。
徐達打到大同府的時候,連個會說漢話的人都找不出來了,漢人不會說話,那還是漢人嗎?但這能怪當地漢人數典忘祖嗎?大同府作為燕云十六州的云州,丟了四五百年了。
馮勝打到甘肅的時候,甚至找不到一個漢人,看到的都是一個個的胡人,馮勝不得不棄地,放棄了甘肅,班師回朝。
大明在洪武、永樂年間,多次提議重開西域,最后都不了了之,只能以關西七衛羈縻統治。
是一整套的明初藩王制度,把一盤散沙的大明,捏合在了一起。
當下的藩王制度,是藩禁制,而非洪武舊制,從這個層面而言,朱翊鈞這個皇兄,的確虧待朱翊镠甚多。
而且理由也很合適,挖黃金和白銀,金山國真的有金山銀山,遷徙百姓過去,也不算虧待百姓。
沈鯉主要是怕駱尚志這個婁虎從金山國回來,朱翊镠這個潞王失去了最大的支撐,金山城、鎮夷關、少女銀山,再次淪陷敵手。
潞王殿下有危險,狼狽逃回大明也就算了,萬一沒逃回來,史筆如鐵,歷史又如何評價陛下讓潞王遠赴金山這件事?
禮部的提議,在為陛下查漏補缺,在維護圣上的身后名。
“申閣老對大學堂進行改制,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李佑恭面色猶豫的將奏疏,放到了陛個理由,就是大明現在正值用人之際,要是效仿科舉制,嚴出的話,恐怕于國朝大勢不利。”
大明各行各業都缺人,尤其是缺乏經過了教育的高級人才,丁亥學制的目的,就是培養足夠多的人才,滿足萬歷維新的需要。
現在申時行一開口就要搞嚴出,糊名、謄抄、交叉驗卷、封閉貢院的做法,對畢業的學子進行嚴格考核,這個法子本意是好的,但一旦這么做,就是在阻礙萬歷維新。
“說的都有道理。”朱翊鈞翻看了數本奏疏,工部尚書曾同亨、工部左侍郎辛自修、兵部左侍郎石星、吏部右侍郎陳有年、刑部左侍郎孫龍等人,就明確反對。
工部反對,是因為大工鼎建需要地師;
吏部反對,是因為吏舉法,希望這些吏員培養成才,補充越來越缺人的衙門,隨著人口聚集、城市規模擴大、城鎮管理的完善,需要的官吏也越來越多;
刑部反對,是因為各地刑房都缺了學習律法的吏員。
他們講的確實有道理,大明各行各樣,極度缺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