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話說的,我如何反駁?”申時行都差點被氣笑了。
曾同亨說的意思,申時行根本沒辦法反駁,紙上得來終覺淺,這事兒一點都不假,而且是萬歷維新以來,一直在反對的袖手談心性,要到實踐中去。
在文華殿上吵架,拿出這種寬泛的談法,完全是在拒絕討論問題。
“這話講的過于寬泛了,陛下向來主張具體事情具體分析,要分得清楚輕重緩急。”高啟愚作為禮部尚書,試圖糾正曾同亨討論問題的態度。
整體風向上的引導,自然是趨于實踐、務實,而非心性、務虛,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具體到現在討論的問題,大學堂是否要嚴出這件事上,才是具體問題。
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真的很難很難。
“我們的大學堂,培養出來的學子,人才不人才的另外再說,最起碼得是個人才對。”高啟愚的話實在是有些過于尖銳了,一句話把曾同亨等人給噎住了。
朱翊鈞伸手拿起了銅錘,卻沒敲在鐘上,他放下了手里的小銅錘,覺得高啟愚的話在理,人才還是庸才,需要實踐中檢驗。
但最起碼的前提,得是個人。
“京師大學堂,天子腳下,去年畢業了三千五百名學子,這三千五百名學子里,只有半數的結業文章,寫的還算能看,我出了一堆舊案,開始念了起來。
這些文章,和雜報上那些收錢寫的文章,幾乎沒什么區別,其中一篇,差點把戚繼光的殺意勾了出來。
來自京師大學堂明經堂的一篇文章,說的是東征謠讖流變,說的不是萬歷十三年的東征,這是朝廷定性過的內容,大明流傳的主要內容,都是禮部審核過的,很少有謠讖。
這篇文章里的謠讖,指的是嘉靖年間倭患肆虐,產生了許多的謠言。
這些謠言,經過了三人成虎、眾口鑠金,流傳甚廣,比如這位士大夫就重點挑了一個倭寇烤嬰,說根本沒有發生過,只是人們因為倭患肆虐,編纂而出的謠言。
論證的邏輯非常嚴謹,并且還查閱了大量的資料。
“這不是謠言,我親眼見過。”戚繼光一句話就把這篇文章給否決了,他真的親眼見到過,啃剩下的小孩骨頭,而且不止一次。
朝鮮戰場他也第二次見到了,勾起了他的憤怒和殺意。
不行軍打仗的士大夫,很難理解戰爭的殘忍,倭寇是一群匪寇,根本沒有任何禮義廉恥可言,而且這些匪寇壓根沒有后勤補給,都是抓到什么吃什么。
有的時候,因為過于成功,以至于人們總是忘記為何會開始。
大明對倭戰略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在朝鮮完全擊退倭寇,鐵索橫海,將倭人完全束縛在對馬島、濟州島、九州島的封鎖之下,導致倭患再也不能荼毒大明。
幾十年過去了,人們就逐漸忘記了當年的恐懼,并且覺得一些個不符合道德、不符合邏輯的事情發生,都是謠言。
高啟愚由衷的說道:“他為什么就不肯問一問親歷者呢?如果說戚帥位高權重,不好靠近,大明那么多的老兵,還活著,也可以問問他們。”
“沒有,他就按照自己的道德寫了這篇文章,他覺得,都是人,怎么可能做出這等天怒人怨的惡事?”
“自以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