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友山為陛下講解制造硫酸過程中,遭遇到的種種困境。
在朝廷迫切需要大量硫酸的情況下,魏友山帶領著西山煤局的大工匠,開始了試制過程。
這個過程非常非常的不順利,第一步就在材料上出現了問題,鐵、銅都會跟硫酸進行反應,不耐腐蝕,硫酸具有強腐蝕性,并且非常危險,無論是缸體還是管道,氣壓不足或者被腐蝕出一個洞來,生產就會非常危險。
格物院最終經過了多次試驗,使用了傳統的煉丹爐來解決問題,也就是陶瓷罐來解決問題。
以前想要得到硫酸,也就是綠礬油,需要對綠礬進行干餾,很早的時候,煉丹師們就將綠礬放入陶罐之內,放入火爐加熱,將硫酸提煉出來,效率低,產量更低,只能用于小范圍的提煉。
陶罐耐腐蝕、耐高溫、技藝成熟,容易塑形,想要什么形狀都能燒出來。
很快,第一批的陶罐開始進行,硫磺燃燒后,在管子里和水蒸氣變成硫磺油,硫磺油和綠礬油是一個東西,酸性腐蝕。
但其產量,相當的感人,和干餾綠礬幾乎完全一致,而且伴隨著嚴重的刺鼻性氣味。
效率實在是太低了。
大明的匠人,開始往罐里和塔里,添加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發現一種礦物就用火燒一燒,多種混合物放到一起燒一燒,看看能不能煉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早就成了匠人們的日常。
煤、焦、鐵塊、甚至連水肥都沒有躲過一劫,全都被扔進了爐子里,相繼得到過各種亂七八糟的產物,直到大明匠人將把火硝扔進了爐子里。
硫酸制備的產量開始大幅度的提升。
“塔是一公一母兩個陶罐,中間用鉛填充,鉚緊密封,前面一共有三個塔,第一個放硫磺,第二個放火硝,前兩個塔和第三個塔相連,中間有止壓閥,只要氣壓足夠,頂起銷子就可以放氣到第三個塔了。”魏友山講解著前面三個塔的作用。
這三個塔是前灶,就是負責加壓加熱,第三個塔里放的是水。
三個塔的氣壓足夠,就可以產生硫酸,一整排的大罐子一共有八個,第八個塔主要是廢氣處置,里面是一塊塊的銅條,對硫和硝進行最后的回收。
匠人們在生產中發現,原材料使用效率越高,產生的廢料就越少,其中一個關鍵就是溫度,按照格物院判朱載堉對熱的解釋,越熱,這些細小到人類無法觀察到的微小顆粒,活動就越快,也就是反應越充分。
當然溫度也不是越高越好,密封問題也要考慮。
大工匠們開始了第四次迭代,如同燒焦一樣,嘗試改變不同溫度,增加反應效率。
一共歷經七代迭代,終于算是能夠讓陛下來看一看,他們真的沒吃閑飯,拿著朝廷的俸祿,真的有在做事。
魏友山將一個密封的玻璃瓶呈送給了皇帝,按照標簽,里面是濃度高達98%的濃硫酸,重量為半斤,但朱翊鈞眉頭一皺,問道:“這里面是水?”
“陛下圣明。”魏友山沉默了下,陛下是真的不好糊弄。
朱翊鈞啞然一笑,點頭說道:“水就水吧。”
濃硫酸具有強腐蝕性,如此危險的東西,就這么遞給了皇帝,顯然是不符合緹騎的安保章程,別說濃硫酸了,就是硫酸銅制成的膽礬農藥,朱翊鈞都沒接觸過。
朱翊鈞也不讓下屬為難,沒有強行要看濃硫酸,就把水當成濃硫酸驗收了下,生產是不會騙人的,產量需求擺在那里,膽礬農藥無法大規模量產,官廠從上到下都要被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