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戰-11B”的性能,未必追得上MG-31。
不過,這恰好反映出西駱沙,或者說西陸集團在電子戰方面存在嚴重問題。
“指-8C”在護航戰斗機的后面,還一直在用雷達搜尋四周,哪怕全程得到了電子偵察機的掩護,發出的電磁輻射也很明顯,肯定能夠在數百千米之外截獲,不存沒辦法探測到的問題。
可惜的是,西駱沙空軍沒有安排MG-31前去攔截。
顯然,絕不是西駱沙空軍不知道大型預警指揮機的軍事價值,畢竟西羅集團也有功能類似的空中指揮平臺。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很有可能是沒法確定“指-8C”的具體位置。
西駱沙空軍截獲了“指-8C”發出的電磁信號,也做出了準確的判斷,只是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沒法確定信號源,也就是“指-8C”的具體方位,甚至測不準距離,才沒有安排截擊機去攔截。
不要忘了,在預警機的旁邊,有一架專門執行干擾任務的電子偵察機。
當然,出動6個小隊的24架截擊機,或許也與此有關。
簡單的說,就是因為搞不清楚“指-8C”到底在哪,所以才出動這么多截擊機,用碰運氣的方式發起攻擊。
其實,這也是西駱沙軍隊解決問題的一慣做法,簡單且粗暴。
因為MG-31在100多千米外發射R-37導彈之后就轉向撤退,而“戰-11B”機群要在第一時間規避射來的導彈,等到“戰-11B”避開導彈之后,MG-31已經撤走,所以雙方并沒有交火,或者說“戰-11B”沒有在這些威脅不大的截擊機的身上浪費寶貴的空空導彈,保存了足夠的戰斗力。
緊接著殺到的,就是西駱沙空軍前線航空兵的MG-29。
也是6個編隊,不過只有20架,其中2個編隊為2架。
雙方打響了第一輪空戰。
雖然沒有得到“指-8C”的直接支持,準確說是在跟MG-29遭遇之后,才收到預警機發來的消息,但是憑借先進的火控雷達,“戰-11B”依然在空戰當中掌握了優勢,比如率先向敵機開火。
這個時候,預警機靠后部署的問題顯現了出來。
距離太遠,等“指-8C”探測到MG-29的時候,“戰-11B”的火控雷達已經發現了迎面飛來的敵機。
第一輪戰斗就是用中程空空導彈對射。
至于結果,沒什么懸念。
KK-12A是第四代中程空空導彈,有發射后不管的能力,而且在彈道中段,除了通常采用的慣性制導之外,還能由戰斗機通過數據鏈控制,因此在朝視距外目標開火時有很高的命中率。
MG-29使用的R-27,是第三代半主動雷達制導中程空空導彈。
結果就是,在第一輪交手中,有10多架MG-29被KK-12A擊落,而且剩下的也全都散開了。
至于“戰-11B”,沒一架被R-27擊落,因為這些導彈沒有能夠在戰斗機的引導下進入到自導階段。
其實,即便在格斗階段,MG-29也沒有占到便宜。
不是說MG-29的機動性不夠好,而是在遠程交戰的時候就已經被打散了,也由此喪失了主動權。
打到這個時候,“戰-11B”才遭受了損失。
按空軍的戰報,有5架“戰-11B”在格斗空戰中被擊落,還都是MG-29發射的R-73格斗導彈取得的戰果。
必須得說,這種導彈確實很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