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帝國海軍退役的“戰-6”,也有很多被當成過剩物資,在進行必要改進之后,援助給友好國家。
空軍同時代的“戰-8”,總產量不到3000架,而且幾乎全都是自用。
只是,把航母戰斗群改為航母打擊群,強調艦載航空兵的進攻性,跟當時的大環境也有很大關系。
在“陳炳勛”級服役后不久,帝國遭受了戰后首次慘敗,輸掉了波伊戰爭。
雖然這場戰爭幾乎耗光了帝國的國力,大戰的紅利更是揮霍一空,帝國在此后被迫開始進行戰略收縮,但是在新歷130之前,負責維護全球利益的帝國海軍,仍然需要保持擴張的勢頭。
這不是在逞能,而是必須站出來撐起場面。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梁夏帝國在波伊戰爭之后,就立即進行全面收縮,那么在戰后建立起來的國際秩序必然會分崩離析,帝國的聲望必然遭受重創,甚至有可能在這個時候爆發第三次全球大戰。
如果把超級霸權在全球范圍的對抗比喻成戰斗,那么在大部隊撤退的時候,必須得有部隊留下來斷后。
顯然,負責“斷后”的就是帝國海軍。
關鍵還有,帝國海軍進行的擴張,得受到嚴格限制。從總體上看,更像用來欺騙敵人的虛張聲勢。
對海軍的拳頭,航母戰斗群進行調整,無疑是最理想的選擇。
當時,帝國海軍大肆鼓吹攻擊性,夸大“陳炳勛”級的作戰能力,說是引導海軍的發展潮流,其實是在搞戰略欺騙。
道理也很簡單,帝國海軍的擴張勢頭只保持了幾年。
在新歷137年,帝國當局正式承認紐蘭共和國,并且與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帝國海軍的“擴張”正式宣告結束。
嚴格說來,早在10年之前的新歷127年,帝國海軍的實力就跌到了谷底。
其實,這也是帝國海軍在戰后遇到的第二個低谷期。
不管帝國海軍把“航母打擊群”吹得有多么的神乎其神,僅保留了15艘航母,就足以說明問題。
所幸的是,帝國海軍的努力并沒白費。
在某種意義上,帝國海軍在戰后的第二輪變革,其實是在為第三輪變革做準備,更想是**到來前的鋪墊。
說得直接一點,第二輪改革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增強戰斗力,而是要從戰后獨霸全球所產生的迷失當中走出來,以便應對全新的國際形勢,即在紐蘭共和國振興之后,帝國海軍獨霸全球的時代就已結束。
不管帝國海軍的高層怎么想,都必須認真對這個實力相當的對手。
也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帝國海軍在周涌濤上任后,也就是新歷的144年,開始了重鑄輝煌的第三輪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