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說,只要霍瓦依群島還在帝國手里,而紐蘭共和國又宣稱擁有群島主權,那么帝國就是占領國。按照國際法,只有戰勝國有權占領,準確的說是在戰敗國駐軍,因此駐軍是戰勝國的象征。
其實,也就是繼續在霍瓦依群島駐軍,帝國論議兩院才通過了跟紐蘭共和國恢復邦交的法案。
可見,就算紐蘭共和國已經發展成為超級霸權,而且僅此于梁夏帝國,在法理上也是戰敗國。
這個身份,不只是象征意義。
因為是戰敗國,所以在很多國際組織當中,紐蘭共和國的地位都很低,甚至不如羅利王國與斯班王國,這些實力差很多的戰勝國,而且還要承擔更加繁重的義務,比如繳納更多的會員年金。
當然,關鍵還是國際話語權。
發展至今,紐蘭共和國的影響力,也僅限于孤大陸,而且主要在北孤大陸,對南孤大陸部分國家都沒什么影響。
與之相比,迢曼帝國的政治與外交影響力就大得多。
綜合這些因素,至少在和平時期,帝國當局絕對不會推行新軍事學說。
由此產生了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
全球大戰不可避免!
其實,新軍事學說在根本上,也就是為了消除全球大戰,或者說要推行新軍事學說,就得避免打全球大戰。
新軍事學說的核心思想,就是用“蠶食”取代“鯨吞”。
如果按照規模衡量,全球大戰是“鯨吞戰略”,也就是通過一次大規模戰爭擊敗所有的強敵。相對的,新軍事學說就是“蠶食戰略”,通過眾多小規模戰爭,有計劃的逐一擊敗所有的對手。
只是,在具體的操作上,新軍事學說同樣存在很多問題。
最突出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定義“擊敗”。
在全球大戰中,這個定義很明確,也就是占領敵國,或者是敵國投降。
可是在新軍事學說提倡的小規模戰爭當中,這個定義就很含糊了。
打到敵國投降?
那么,然后呢?
在第一次全球大戰之后,就算打敗了對手,也很少明目張膽的侵占對方的領土,更別說吞并對手。
嚴格說來,為了領土而發動戰爭,在全球工業化時代來臨時就已結束。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沒辦法徹底擊敗對手!
就拿駱沙來說,先是始武大帝擊敗了駱沙帝國,獲得了極北地區,一舉把駱沙帝國打回原型;接下來,在第一次全球大戰中,駱沙帝國在頃刻之間土崩瓦解,經過數年的戰亂之后才由駱沙聯邦取而代之;到了第二次全球大戰,又死灰復燃,駱沙聯邦成為了最不確定,也是威脅最大的敵人之一;即便是在第二次全球大戰之后,來自西駱沙的威脅依然讓帝國感到如芒在背。
可見,在100多年里面,前后打了三場大規模戰爭,都沒有能夠徹底消滅駱沙。
至于軍事占領,更加不值得考慮。
殖民時代早已宣告結束,而在非殖民時代,任何性質的軍事占領,都意味著在經濟上是得不償失。
全面戰爭時期,經濟問題還可以暫時擱置。
和平時期,首先考慮的就是經濟問題。
最典型的,也就是波伊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