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基斯海軍航空站就是這類環境。
關鍵還有,基斯島遠離帝國本土,而且只有1000多名居民,還全都居住在由海軍管理的小鎮上。
也就是說,泄密的概率更低。
要說的話,空軍選擇把“暗夜鳳凰”部署到烏木島,也與此有關。
烏木島比基斯島更荒涼,只有421名本土居民。
按海軍的安排,“攻-12”將到基斯海軍航空站進行驗收測試飛行,也就得在此修建恒溫機庫。
也就是這幾座恒溫機庫為部署“暗夜鳳凰”提供了方便。
主要就是,足夠大,而且內部設施與設備一應俱全。
顯然,紐蘭軍隊并沒有獲得準確情報,不清楚基斯海軍航空站的具體情況,結果在摧毀跑道,以及主要的基礎設施之后,就沒有保持打擊勢頭,讓基地的駐軍官兵有時間修復受損的跑道等基礎設施。
其實,也跟烏木空軍基地恢復了部分運作能力有關。
在10月5日,駐軍修復了一段跑道之后,空軍向烏木基地派遣了20架“戰-10C”,恢復了在該方向上的作戰巡邏。
此后,在攔截紐蘭轟炸機的行動當中,這些“戰-10C”表現得非常積極。
要說的話,“戰-10”本身就是空優戰斗機。
雖然在實戰中,“戰-10”往往被派去執行“扔泥巴”的攻擊任務,但是在最初,空軍想要獲得的是空優戰斗機。
簡單的說,就是比重型戰斗機更敏捷,更適合進行格斗空戰的戰斗機。
其實,在設計“戰-10”的時代,各國空軍心目中理想的戰斗機,就是這種輕巧靈活的小型飛機。
與“戰-11”相比,“戰-10”除了更小之外,幾乎沒什么區別。
雖然最快速度只有2.0馬赫,但是在絕大部分時候,不需要飛得更快,哪怕是攔截來襲的轟炸機。
根據實戰經驗,在預警機指揮下,2.0馬赫就足夠完成截擊任務。
至于載彈較少,也可以忽略。
執行截擊任務,主要是通過沖擊逼迫敵人的轟炸機提前投彈,并放棄轟炸任務,而不是一定要擊落轟炸機。
這些“戰-10C”的主要價值,其實是吸引了紐蘭空軍的關注。
此后,紐蘭空軍都在重點對付烏木島,很少到基斯島這邊來。
不然的話,也沒法在此部署“暗夜鳳凰”。
因為航程太遠,所以“暗夜鳳凰”必須在起飛之后進行空中加油。
這也是“暗夜鳳凰”的一大特色,或者說采用PC-220變循環發動機,獲得的一項有巨大價值的性能。
進入戰區之前,“暗夜鳳凰”能以相對較低的經濟巡航速度飛行。
在24000米到26000米的高度上,保持2.5馬赫的速度。
要說的話,也就是依靠相對較慢,耗油率也更低的經濟巡航速度,“暗夜鳳凰”才獲得7500千米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