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科倫城發來的戰報,紐蘭遠征航空隊在當晚出動了數百架次。
只是第一次交戰就出動了40多架F-15戰斗機。
所幸的是,帝國空軍投入的兵力更多。
關鍵還有,帝國空軍打了一個時間差。
前面已經提到,由轟炸機發起第一波攻擊,而且全部使用的空射巡航導彈。
雖然打擊效果不算理想,主要是目標太過分散,根據后來的偵查報告,并沒達到徹底摧毀遠程防空警戒雷達的目的,但是這一波遠程攻擊,不但讓警戒雷達關機,還逼迫部署在附近的防空部隊全部進入戰斗狀態。
這就是說,梵羅空軍與紐蘭空軍的防空部隊全都暴露了。
此后,就是第二波空中突擊,擔綱的仍然是轟炸機。
從當時的交戰情況來看,紐蘭遠征航空隊出動的40多架F-15C/D戰斗機,其實是被派去截擊轟炸機。
為此,協同作戰的預警機并沒有前出,而是留在特里凡附近。
結果就是,在與帝國空軍出動的“戰-11B”機群遭遇的時候,F-15C/D機群與E-3B的距離超過了350千米。相對的,帝國空軍出動的“指-8C”僅滯后150千米,還有大型電子偵察機伴隨行動。
這個態勢,足以決定空戰的勝負。
等到E-3B探測到“戰-11B”機群的時候,一切都晚了,快速突擊的F-15C/D機群直接沖進“戰-11B”的伏擊圈。在三面受敵的情況下,就算紐蘭飛行員表現出驚人的斗志,以及高超的戰術水準,依然沒辦法扭轉乾坤。
最終,僅區區數架F-15C/D逃脫。
雖然也在戰斗中擊落了十多架“戰-11B”,但是與慘烈的損失比起來,取得的戰果根本不值一提。
此外,交戰空域在公海上空,距離特里凡超過300千米,距離科倫城不到200千米。
這意味著,那些被擊落的紐蘭飛行員,就算成功的跳傘逃生,也未必能在戰爭結束之前歸隊。
關鍵還有,這場空戰打亂了紐蘭遠征航空隊的作戰部署。
因為截擊行動遭受慘敗,再加上帝國空軍大兵壓境,所以紐蘭遠征航空隊在加強制空力量的同時,還得疏散與轉移支援飛機,不然在遭到轟炸之后,這些停在戰區機場的支援飛機都得完蛋。
從指揮的層面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何況,還有梵羅空軍這個攪屎棍。
在根本上,這仍然是指揮層面的問題。
從波沙灣戰爭開始,此后的大規模作戰行動無一例外的證明,指揮系統的反應速度滯后是各**隊的通病,跨軍兵種協同作戰更是重災區,即便是帝**隊,也沒有徹底的解決指揮層面存在的問題。
毫無疑問,紐蘭軍隊與梵羅軍對在聯合作戰方面存在的問題,肯定更加的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