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印坊將會在應天府的報紙版面確定下來以后,通過通政司的驛站系統,以最快的速度拿到同樣的排版,其后刊印。
一開始,朱瞻基并沒有想要做成日報,而是半月刊,也就是每半個月印刷一次報紙。
至于時效性,暫時不去考慮,以如今的傳播速度,哪怕朝廷大力推動,一些邊遠縣城能在應天府出版一個月后拿到最新的報紙都是快的了。
而報紙上主要刊登政令方面的消息,也不怕失去時效性,只怕偏遠地區的百姓看不到報紙。
朱瞻基對報紙的重視,在將近半年的籌備時間里,也讓許多人看在眼里。
不要小瞧了這個時代人們的智慧,輿論宣傳,在任何時候都是重中之重。只不過,以前的時候,沒有人愿意耗費如此大的成本,來進行輿論宣傳罷了。
為了一份報紙,這么多部門聯合起來,成立一家新的機構。而后每一期的報紙,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往外賣,虧的錢都不是小數。
在十年之內,朱瞻基都沒有想過能賺錢,除了像應天府,寧波這樣的地方可能會略有盈利。但是往邊遠地區賣一份報紙,虧的可能是好幾份報紙的成本。
因為這個原因,朱瞻基也不擔心會有人跟風辦報紙,因為除了他,沒有誰能虧的起。
何況,朱瞻基也不會允許跟風辦報紙,哪怕是六部想辦報紙都不行。
拿到孔家所寫的《國家與民族》,朱瞻基就已經考慮好了,第一期報紙將會在正月十六全國統一刊印,主要內容就是節選一些這本書里面的內容。
從第一期報紙開始,就要在百姓心中樹立起國家與民族的概念。
不僅要讓百姓明白國與家之間休戚與共,唇亡齒寒的利益關系。更要讓老百姓懂得,在利益之外,還有更深層的集體榮譽與血脈感情。
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過這本來就是一項長期工作,肯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用幾代人的時間來培養。
這里面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那就是大明的殖民全球計劃。
即便以后的船都是蒸汽船了,但是去一趟東洲,西洲,還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
這么遠的距離,又沒有陸地相連,不管是封藩也好,駐軍也罷,都將會形成不同的利益群體。
在他還活著的時候,他相信自己能控制住局勢不會惡化。
但是以后呢?現在這些宗室不敢反叛,以后他的兒子們分封出去也不會獨立。
但是如果朱祁鎮上臺以后,或者到了自己的孫子輩以后呢?
親情關系淡化,利益手段也因為皇帝的能力有限,控制不住,那么各地獨立可能就會成為一個趨勢。
雖然有儒家的大一統思想,但是連朱棣都要跟侄兒爭天下,誰又能保證以后的藩王們會老老實實聽話。
現在加強民族情感的培養,也能盡量地讓各地的獨立失去民意,即使國家獨立,但是民族情感仍然能讓各地聯系在一起。
在這樣的時候,任何一個國家,或者說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可能撼動華夏民族在世界上的統治地位。
時間進入了十二月以后,應天府的年味越來越濃了。
但是在遙遠的波斯高原,戰爭陷入了最激烈的對抗之中。
大明雖然占據了泰拉巴特這個糧倉,但是因為大軍抵達之前就已經秋收,獲得的糧食主要還是從泰拉巴特城中獲取的。
這些糧食并不多,相對而言,幾十萬只羊反倒是更讓人安心的糧食。
但是羊也需要吃草,而已經飄雪的季節,為給這些羊弄到足夠的草,也是一件費心的事。
總之,雖然大明在戰場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但是,煩心費力的事情仍然很多。
朱棣已經徹底認可了黃淵的能力,這個才三十歲的年輕人,展現出來的統籌能力,遠遠超過了他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