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單李泰所繳獲的這些銅錫金屬,如果能夠鑄造成錢、哪怕是不惜工料的足重五銖,都能鑄成幾千萬枚錢幣。如果再搞點減重,摻雜點其他材料,所得更是翻倍。
推及整個關西,可想宇文泰這一波單單所收獲的銅錫物料就極為驚人,是足以進行一下貨幣金融改革,讓銅錢重新成為關西商貿交流的穩定貨幣。
李泰也詢問過宇文泰有沒有這打算,但宇文泰指使搖頭。霸府所面對的問題諸多,貨幣混亂的危害程度并不靠前。
而且想要改革貨幣,并不只是鑄造足夠的貨幣投入市場那么簡單,還需要政府進行立法和行政等各方面的配合,沒有一個穩定的社會民生基礎是很難做到的。
稍有不慎就會演變成洗掠民眾財產的惡政,宇文泰現在倒是不缺錢,也沒有那么大的精力去操作,對于這事便沒有太大的熱情。
知道宇文泰沒有改革貨幣的想法,李泰便也沒有留存太多的銅料金屬,只留下了四萬多斤。畢竟不能跟著政策再發上一筆,留下太多也沒用,還太顯眼。
除了這些金屬物料,寺廟中比較大宗的儲蓄就是香料和染料了。李泰留下了香料兩百多石,顏料五百多石。這數字看起來雖然不大,但實際的價值卻遠遠超過了金銀銅錫的總和。
胡椒在中古時代的貴重,是人都知道,顏料的價值也同樣不容小覷。
諸如青金石、松綠石等等顏色鮮艷的礦物,既可以作為寶石裝飾品,又可以研磨調制為顏料。哪怕在后世礦業發達、物流方便,價格也是居高不下,一克就能達到數百乃至上千元,在時下的價值只高不低。
李泰這里可不是論克的,而是論石,一石一百二十斤,幾百石那就是幾萬斤。雖然顏料的品質和價值參差不齊,但總量如此龐大,也是一筆驚人的財富。
其他諸如珍珠、玉石、水晶之類,也有著幾十箱,李泰都懶得計算其價值多少,總之就是很貴。另有上等的綾錦兩千多匹,兌換成用作買賣交易的帛,又是幾萬匹。
這些就是李泰北地一行、被大行臺勒索過后所剩下的所用收獲了,糧帛之類所獲雖然也多,但實在太占地方,刨除了這一行的消耗,剩下的李泰統統上繳給了霸府。
反正宇文泰是保證來年兩座防城的花費由霸府承擔,李泰也就不必留存太多,全都輸送霸府,還能將物資總量給撐起來,掩蓋自己私囊大飽的事實。
總之,在搞了這一波之后,李泰可不再是之前那個整日為了錢糧愁的發慌的窮小子。
也就是關西沒有搞什么個人資產的排名,真要有的話李泰這個排名那得跟火箭一樣直往上躥,起碼在這個年齡二十歲以內的富豪榜中,是敢做一做保二爭三的美夢。
哪怕是長安城里那些元魏皇子宗室們,也未必能有他這么殷實的私財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