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柳敏一臉頹喪之色,李泰又開口安慰道。
返回河東鄉里、暫避長孫氏鋒芒,對柳敏而言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就連李泰自己,之前表哥崔謙還建議他避禍鄉里,只是因為明白了大行臺的意圖,所以才做出更加有利的選擇。
柳家世代都是河東名門,講到鄉土勢力之雄厚,又非李泰能比。柳敏即便退隱鄉里,也是大有可為。除非東魏全面占據河東,否則起復只是早晚的問題。李泰這么說,倒也并非空話。
“伯山你這一份少勇無畏的情懷,實在是讓人羨慕。舊年我也有此類似情懷志向,但在歷經了挫折滄桑后,卻漸漸消磨了初心本愿唉,總之多謝你相贈吉言,盼望來年情勢能有回轉罷。”
柳敏并不像李泰這么樂觀,心中除了憂慮之外,更有著一份挫敗感、對他們河東人家整體前程的悲觀。
河東的裴柳薛等家族,同西魏之間的關系是比較微妙的。
因為鄉土地緣的緣故,他們恰好位于東西兩朝交戰的最中心地帶,又因為可觀的鄉土資源與勢力從而擁有了一定的超然地位。
這些人家之所以投靠西魏,當然跟宇文泰所帶領的北鎮集團關系不大。說的好聽一點,是因為孝武西遷而歸從法統,但實際上也有西魏偏弱、他們于此能夠獲得更多自主權的緣故,甚至不無成為另一方能夠左右朝廷大勢與天下格局的政治勢力的幻想。
但在實際的情況中,這些河東家族向西魏朝廷發展的極不順利,幾乎沒有一個立朝的高官。跟隨孝武西遷的洛陽勛貴們和宇文泰的霸府、包括蘇綽等關西人士,都在有意無意的排斥他們進入朝堂。
有鄉土勢力卻無政治資源,意味著他們這些河東人就不能在這個西魏政權中獨立發聲、維護自身的利益,只能淪為某一方的附庸。
就像這一次柳敏被奪職,誠然有他先撩者賤的緣故,但也足以說明他們河東家族在朝中聲勢微弱、難以發聲的現狀,長孫氏等傳統政治勢力根本就不正眼相待。若無大行臺的保全,柳敏甚至連鄉勢都要遭受打壓。
通過這一件事就可以反映出來,他們河東人家想要越過霸府而直接與朝廷對話,起碼在目下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也就不必奢望能夠成為游離于朝廷與霸府之外的第三方政治勢力了。
拋開自身的際遇不談,這樣的現狀也讓柳敏感到灰心。他們河東人家與北鎮武人本就是不怎么搭界的兩方勢力,但是由于朝廷的傲慢,他們想要獲得上升渠道、保持鄉土勢力,只能加強對霸府的依賴與服從。
柳敏將心情稍作收拾,轉又對李泰說道“此番歸鄉,除了整頓鄉兵營伍,還兼領鹽池都督、整頓鹽務。我記得之前伯山你曾向大行臺進言相關,今日來訪,除了當面告辭之外,也想請詢內情細則。”
李泰聽到這話后先是一愣,轉而有些尷尬,畢竟這件事本身是對河東人家的利益有所觸動的,被當事人這樣當面質詢,他多少是有點不好意思。
不過很快他便又感慨,終究還是宇文泰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