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王府雖然頗為氣派雄大,但也只是一座府邸而已,算不上是什么堅固城池,這些營士們退守其中,固然可得一時的安全,但等到唐軍大部隊趕到這里后,也只是甕中捉鱉罷了。
王府外的那些營壘設立的比較分散,本就不是出于純軍事目的建立起來,聚集到這里來的鄉徒們往往都是同鄉聚集,或是依附某一位名聲響亮的豪強。可是那些豪強已經先一步得知主力撤離的消息,旋即便也率領自家部曲悄悄離開,直接將其他的鄉徒們拋在了原地。
這些鄉徒連日來一直聚集在王府附近,獲知消息的渠道比較閉塞,否則也不至于被直接丟棄在此。如今盡管已經被拋棄,但心中那種被灌輸多時要抵抗唐軍的執念一時間并未扭轉過來。
而也正因為這一份執念的驅使,盡管局勢已經大變,他們仍然不肯離開,再加上唐軍游騎的驅逐,周邊幾千名吳中鄉徒大部分都被趕進了王府中。
與此同時,后路的唐軍也得知這一個吳興鄉曲的大本營發生了變故,于是原本分散攻取各處的唐軍部伍便又快速向臨川王府圍堵包抄起來。
唐軍在突破松江一線后,是諸軍并進、分頭掃蕩,不同部伍之間用輕騎斥候進行聯絡,而隨著他們的戰圈逐步收縮,一些人事變數便也被越發清晰的察覺出來。
臨川王府那些散去的主力是昨夜才分批撤離,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步車行軍,從夜中到天亮不過短短幾個時辰的時間,其中相當一部分都還沒有走遠。而且因為這些部曲來自吳中各處,此番匆匆返鄉,有的干脆就自投羅網的一頭扎進了已經被唐軍控制的范圍之中,頓時便遭遇到了圍堵攔截。
“陳蒨竟然已經棄眾而走?此徒日前態度頑固、諸番叫囂,卻不想如此深諳趨避之術!”
已經率部抵達吳興郡城烏程的若干鳳在得知陳蒨竟已先一步逃亡,一時間也不由得頗感意外,皺眉說道。
唐軍渡江多時,而且對于吳興方面的人情形勢也都多有掌握,陳蒨這個人一直都在態度堅決的表達對唐軍南來的敵視,包括松江等地的防線安排也都是其人手筆。
所以若干鳳也暗估此番進入吳興,怕是免不了要與之激戰一場,因此他在進入吳興之后便立即分遣師旅剪除長城縣周邊或會對長城縣進行增援的一些據點,然后準備再集中力量去攻打此境的臨川王府,盡量在錢塘江以北解決吳興這一部反唐的勢力。
然而他卻沒想到陳蒨這么機靈,在唐軍還未針對長城縣形成合圍之勢前便先一步撤離長城,所謂誓守長城祖塋云云,全都成了一句空話。
盡管陳蒨已經離開了吳興,但在得知臨川王府中還遺留了眾多吳中鄉徒之后,若干鳳便率領幾千部眾自烏程直向長城縣內而去,同時分遣宇文忻率領兩千名精騎部伍,沿陳蒨一行退逃的方向追趕而去,若能在錢塘江北岸將陳蒨一行攔截擒獲下來,那自然再好不過了。
宇文忻一行本來正在嘉興附近進行攻略,得訊之后當即便收聚部伍,沿吳興境內的運河百尺瀆直向錢塘江北面的大邑余杭而去。
不過他們一行針對吳中的地理情況終究不甚了解,本以為百尺瀆一線正逢枯水季,渡河想應非常簡單,但卻沒想到這河渠下端連接錢塘江的河溝竟然發生了淤泛,寬達幾十丈的泛濫灘涂,又正逢冬末初春的陰寒時節,自然不可能去涉水渡河,只能又倒退上游幾十里,在武康龍溪附近找到一處適宜的渡河地點。
經過這樣一番周折,宇文忻一行已經很難再于錢塘江北岸將陳蒨一行攔截下來,但他們一行人疾奔入此也并非沒有別的收獲,恰好趕到了吳興沈氏聚居地之一的龍溪灣。
震州刺史沈恪便是武康龍溪人,他自臨川王府撤離之后,便率領三千多名鄉曲返回武康,準備依托龍溪灣這一地形、憑著自家鄉里經營多年的莊園塢壁,在錢塘江北針對南來唐軍進行一番攔截。
然而當他還在號召族人部曲們修繕莊園塢壁的時候,卻不料一支數千人的唐軍騎兵隊伍直從其后背殺出,在這支唐軍的攻襲之下,倉促應戰的沈恪部曲們很快便被擊敗、莊園也被攻破,包括沈恪自己在內上千名族人部曲都被當場擒獲!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