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李太傅等人早就已經相當有默契的共同決定,一定要將這股歪風邪氣徹底剎住,只有讓這一批想要用自己的性命復仇,帶著全族一起死的人們徹底絕望,才能阻止之后其他人繼續模仿。
甚至于他們還覺得自己做的沒錯。
是為了天下穩定
公平公正,又豈有穩定來的重要
“哦,那照愛卿這么說,以后造反無罪了,不對,造反是忤逆君父,實際上也算忤逆之罪,好個偷梁換柱啊”
不用說,元熙帝心情很不爽。
是一種局面失控的不爽。
“陛下言重了,是人都能看出來那些人的造反有多么可笑,他們只是口頭說說罷了,既無一兵一卒,也未掀起什么動亂,若真按造反論處,恐難服眾。
況且如今國孝尚未過去,不若還是大事化小,莫要掀起大案血腥了”
不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況下,李太傅愿意給元熙帝面子,可一旦涉及自身乃至整個群體的利益,他就不能再忍了。
隨即,其他官員也紛紛附和。
顯然他們已經形成聯盟,希望將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反正怎么都不能以造反論處,不然影響就太惡劣了。
他們就算能管得了自家人,也管不了旁支族人啊,萬一有人受影響,或者說受威脅之類,也來這么一出,到時候也按造反論處的話,他們豈不就慘了
為了不留下這么個隱患。
他們必須將這些苗頭徹底摁死。
而這時,元熙帝也總算反應過來他們為何如此,但讓他就此輕輕放過,他也不甘心,不過此時他確實沒什么好主意,所以只能表示他還得再考慮考慮。
暫且將此事揭過
并且繼續商討其他事宜。
下朝后,元熙帝是越想越生氣,太上皇活著的時候,這些個大臣就不怎么聽話,他勉強還能理解,可現在太上皇死了還不聽話,那太上皇不白死了嗎
可畢竟,此時反對的是絕大多數大臣,當某件事,大多數大臣都反對的時候,即便他是皇帝,也有些無可奈何。
然后,他就遷怒白圣了。
畢竟將具體情況如實披露出去,可是白圣在長安宮當中,提出來的建議。
白圣與眾大臣們誰是軟柿子。
元熙帝還是能分得清的。
所以氣憤難耐,想要發泄下的元熙帝,兜兜轉轉,最后來到了白圣的翠霞殿,并且進去就直接拿這事質問白圣。
白圣此時真的很想翻白眼罵人。
不過最后還是忍了下來,委屈道
“陛下,老身的建議也確實是為了您好啊,如今天下百姓不都很清楚太上皇的死因,也沒有任何有關于您的流言蜚語,如果真像李太傅所說那樣,有所遮掩,甚至于拼命遮掩太上皇的死因。
您確定現在局面還會如此”
“怕是不知多少人懷疑欲蓋彌彰。”
說到這的時候,元熙帝的臉色明顯要好看了不少,因為他其實也清楚,白圣說的沒錯,而白圣當然是趁熱打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