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議在眾大臣心中極度的感慨中結束。
劉健立在那,怔神半天都沒收攝心神,在戴義走過來時他甚至都沒察覺。
“劉閣老,您有事”
戴義語氣輕描淡寫問道。
劉健最后還是沒有把手伸進懷兜,那封上奏請旨延后審查大明會典的上奏,也就沒有提。
劉健道“昨日陛下讓我等前去做的事,基本已有眉目,是否可以跟陛下陳奏”
“可。”戴義笑道,“隨時都行,只要別有何誤會就好。那咱家就去給您通傳,看陛下是否方便相見。”
乾清宮內。
朱祐樘接見了張周、劉健、王鏊、謝遷和李東陽五人,并沒有傳召梁儲來見。
朱祐樘道“之前秉寬跟朕說,這部會典是他參考翰苑目前修撰進度,加上他近乎廢寢忘食的增改之后,所完成,定然有諸多不盡不詳的地方,需要翰林院來完成最后的修撰并以刊行,卻不知翰林院在勘校方面,需要多久”
難題拋給了內閣三人。
在這種問題上,王鏊是不會去回答的。
說好了有黑鍋你們內閣自己背,我只是個跑腿的,這種時候不會讓我頂上吧
劉健不回答。
謝遷則開口道“這就要問一下王學士。”
王鏊這才知道自己天真了。
政治可不是說好了怎樣就是怎樣,總有很多“權宜”,或者叫身不由己。
王鏊也不知該說是十天八天好,還是說兩三個月,再或者是干脆別精校就這么刊行得了。
張周接過話茬道“陛下,臣認為,這部書怎么也需要個半年左右的時間,交給翰林院來做最后的編修,臣只是盡了自己的一份力,剩下的全要靠王學士他們了。”
半年
這期限,讓劉健等人聽了很舒服。
但想到本來延長校對時間,目的就是為了限制張周的功勞,現在卻是張周主動提出延長期限,那意義就不同。
這還顯得張周“高風亮節”,反而是他們這些閣臣小肚雞腸了。
“半年,會不會太久”朱祐樘似乎對這時限不太滿意。
朱祐樘對于弘治時期著述立傳,在文治方面有功勛的事,還是非常在意的,任何時代修這種大型的典籍,都是足以吹牛逼的,皇帝也想成為流傳千古的明君,如果少了修書這一環,明君的名聲就會大打折扣。
劉健這次主動出來擔責道“回陛下,一兩月,應該差不多。”
“好。”朱祐樘道,“那就以一個半月為期限,必須要將此書修撰完成,若是有重大紕漏可以再延長時限,否則的話必須要按期呈遞。此事也就可在朝堂上公之于眾。”
“是。”
劉健領命,同時他知道事情絕對沒這么簡單。
期限延長了,剩下的估計就該是談條件,就是所謂的談判了。
劉健想到先前一次為張周定遼東功勞時的談判,就很頭疼,上次的功勛對他們內閣來說還有點“事不關己”,無論張周封侯還是繼續留在翰林院,都還威脅不到他們,但這次修書的事,卻是真切動了他們內閣的奶酪。
“三位閣老先回去繼續看看那些書,朕有些話想跟秉寬談談,等回頭朕再派人過去。”
劉健三人馬上也就明白,皇帝還是要仿照上次的規則,找司禮監的太監跟他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