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河聽了很震動,亦且有些慚愧,他自己都沒想到,姑爹對他這么有信心。
說實話,要是沒有姑爹這個行家老手,光憑他的那點理論知識,馮小河根本不敢在第一年種這么多菌棒。種植業聽著簡單,可不是光有一腔熱血就敢上手的,一個環節有所閃失,就會造成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前期投入的所有金錢和人力就都打了水漂。
但在姑爹眼里,馮小河學的那些知識還是很有用的。比如前幾天,他們每天都要在白天把大棚薄膜蓋嚴實,到傍晚再通風透氣。這是老祖輩傳下來的規矩,以前姑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馮小河這次就給他解釋清楚了這是要造成晝夜溫差,一般溫差達十度左右,才能最好地刺激菌棒出菇。了解了這個知識點以后,他們的行為就有了依據,能夠嚴格控制溫差。就幾天功夫,菌棒上果然冒出了密密的菇蕾,對此姑爹是很服氣的。
今年香菇行情好,大家對廠里那幾萬根菌棒都滿含希望,馮小河吃完飯就又去廠里了。其他人在姑姑家消磨了大半天,臨走前姑爹又塞給他們一大袋炸肉丸炸茄夾什么的。一行人往外走時,忽然聽到村里傳來了哭喊聲。
“這是怎么了”奶奶往聲音來處眺望。就見遠遠的一幢房子前,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正向一個年輕男人哭訴,旁邊站著一個五六十歲的女人。幾個人吵得高一句低一句的,也聽不清說什么。
“又鬧起來了”姑姑小聲嘀咕,“還不是宋三婆那家子。必定是她兒媳婦尋茬子跟老人吵架呢。”
宋三婆這稱呼聽著略顯耳熟,佳慧盯了老人好大一會兒,才記起來,剛回村時她在半路上還載過老人一程。她忙問“咋回事啊那男的是誰”
姑姑送他們一行人出村,路上便簡略講了講,原來宋三婆跟兒媳的矛盾由來已久。她生了兩個兒子,二十年前分了家。那時宋三爹也還健在,兒子們抓了鬮,決定家里兩位老人該誰養老。最后宋三爹分給了老大,宋三婆則跟著老幺過生活。沒上幾年,宋三爹一病嗚呼,宋三婆卻命硬得很,早兩年把小兒子都熬走了,她還一直活著。幺兒媳婦就越來越不滿了,覺得自家吃了大虧。雖說當初是自己運氣不好抽中了老婆子,可老幺都不在了,憑什么要她一個兒媳來養老人老大還活著呢老大媳婦卻反駁說,他們家已經送走一個老人了,憑什么另一個也要他們養老送終再說了,老婆子原先身體好時,只肯幫幺兒子一家帶重孫,何曾幫過自己一把既然她一碗水端不平,自己為什么要管她兩妯娌各有各的理由,誰也不服誰,明里暗里斗法,最后苦了老人。
“前幾年老幺家里蓋了新房,全家人都搬進去,只叫宋三婆一個人住那間又窄又小的舊偏房”姑姑邊說邊搖頭,“兩家人一年上頭一分錢都不給老人,就給兩袋米。宋三婆可憐哦,自己砍點柴禾做飯吃,一天就燒兩頓飯,早上吃頓熱乎的,晚上為了省柴禾就吃冷的有時候我們看不過眼,園子里有多的菜給老人送過去一點,她幺兒媳婦還要罵,你那么好心,怎么不把老不死的接到自己屋里住”
“這種不孝順老人的人家,村里人不罵么村干部不管么”奶奶聽了氣壞了。
“那剛才跟宋三婆說話的不就是隊長”姑姑哼了一聲,說“現在都是各家關起門過自己的日子,隊長說他們兩句,都不聽,人家拿他們又有什么辦法”
奶奶便憤憤地閉了嘴,外婆還在頻頻回首,眼睛潤潤地感嘆“作孽喲”
因為這件事,奶奶一路上都很沉默。佳慧知道她心里不好受。不光是為處境艱難的宋三婆,肯定也會聯想到自己。她也是白發人送黑發人,兒子早早地走了,兒媳婦撒手改了嫁。所幸現在有孫子孫媳照顧自己,但老人不免會覺得,自己活這么大年紀對兒孫都是個拖累。
兩個小姑娘還不理解這種事,都在后座上逗狗玩,不時發出朗朗笑聲。佳慧見奶奶郁郁的,正想開口安慰安慰她,就見奶奶回頭看了看后座,小小聲對她說“等我老了不能動了,你們別到處給我治病。我不花那個錢,早死早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