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不置可否,但說到劉表,語氣之中帶著一些不屑,“他劉景升枉稱一代英豪,年老昏聵,連家務之事都統管不好,被蔡家兄妹玩弄于股掌之間而不自知,父子失和,今日的下場是他活該。
若論世仇,我倒恨不得他如此死去才干凈,可有時又有不甘,我阿父死不瞑目,差點連尸首都取不回來,他就算要死,也應該死在我孫仲謀的手上才算稍解我孫家之恨。”
但孫權很清楚,就算他真的出兵荊州解救劉表,為了得到荊州的民心,他也只能放下私怨,還得將劉表高高供起。
這是為主君者的志氣,也是孫權想要爭天下必須要做出的改變。
晨光初現,一輛馬車從孫府出發,緩緩駛向京口驛站,而聽到驛站之人的通報,諸葛亮也并沒有任何意外。
“先生早知我會來。”
諸葛亮點頭,“看來君侯也有意入荊州之局爭上一爭了?”
“君侯之意尚未有定數,入荊州也并非君侯一人之愿可成行,何況荊州之局復雜,就算加上大公子這一個籌碼,也難占一個師出有名的名分。便是那所謂的布防圖也是舊物,行軍之中事發多變,也不見得能幫得上什么。”
喬瑋實事求是,劉琦給出的籌碼對于江東來說幫助并不大。
何況劉表對這個兒子并不看重,這名分之爭上還有得掰扯,劉琦對于荊州事務的了解程度說不定還不比不上江東的旁觀者清。
“這談判之局還未開,夫人就準備把這桌子給掀了?”諸葛亮聽到喬瑋的話也不惱,輕笑著開口。
喬瑋接過黃月英奉上的茶,小聲道謝,“先生既然知道我會來,也定然知道我的來意。大公子所求為何,我并不在意,我想確認的只有先生的立場。”
她想知道在這場博弈之中,諸葛亮的籌碼壓在哪一邊。
“夫人曾說我們是君子之交,無關立場。”
當初在新野的時候,喬瑋就說過此話,無論諸葛亮將來是身處劉備麾下為劉備效力,還是愿意入江東,于喬瑋來說,她與諸葛亮永遠可以友人相稱。
所以新野之時,諸葛亮會撇開立場護衛喬瑋人身安全,新野破城,喬瑋也會叮囑一定要護衛好黃月英。
即便諸葛亮入襄陽為劉備謀荊州州牧之事,喬瑋依然將黃月英視為好友,攜入京口,待為上賓。
“但今日,我想知道先生的立場,因為事關君侯。”
究竟入荊州之局,是諸葛亮的籌謀還是劉琦的自作主張。
諸葛亮抿了一口茶,此茶是驛站所用,雖然入口微苦,但回味卻帶著一股清香甘甜,在早晨困倦之際飲上一盞,神思也可清明幾分。
“若在下是為大公子籌謀呢?夫人是準備殺我嗎?”
聽到諸葛亮的反問,喬瑋盯著諸葛亮的清明的眼睛,半晌后,方才還緊蹙的眉頭緩緩舒展開來,“此問,我已經不需要答案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