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聽聞中護軍乃風流美丈夫,今日得見,實在有幸,膽略過人、又有遠見卓絕,江東得此一人,便勝過荊州眾名士謀者。”
“若中護軍聽見先生對他如此盛贊,定然也會欣慰此生有此知己難得吧!”
周瑜取出一份文書與圖紙,“長史所慮之事深遠,江東諸山地偏僻難行,然此事并非不能解。
諸葛先生夫婦曾獻‘木牛流馬’之圖,正是為解決山地運糧之困難。
年前,喬夫人已將此圖送至白石,匠人依圖而造木牛流馬,又據江東山野之地形做了改良。
如今木牛流馬所載重量可有‘一歲之糧’,每日‘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三十里’,至今所造數目,可供至少五萬大軍運輸輜重口糧。
再假以時日,其數量可供十萬大軍運輸輜重。如此,可解長史所言輜重運輸之難。”
此木牛流馬之術本是黃月英與其父素日里為家中仆婢運輸田中之糧所制,最初也是改自蜀地的運輸之車鹿車。
鹿車乃是蜀地百姓常用于運糧所用的木質獨輪手推車,為了應對蜀地多山的地形環境。
黃父游歷所得,受其啟發,便自行改造為牛車。
黃月英入京口后,一日歐邶夫人攜子入京口拜見喬瑋,順便帶了不少供幼童玩樂的木質玩具,其中就有一輛鹿車。
言語間談論起喬瑋所言在白石山改梯田之事,又提了歐家改制可供山地運輸糧草之車。
黃月英一直想報答喬瑋救命之恩,于是便提了家父所改制的牛車,又毫無保留地給了諸葛亮所改的流馬之車圖紙。
喬瑋一看便懂了,這可不就是后世所流傳的木牛流馬的初版形態嗎?
歐邶夫人一見圖紙,也便懂了黃月英此圖的寶貴之處,便帶著回了白石山,不過兩個月的時間,便依著江東地形對牛車和流馬之車進行了改造。
如此,江東版本的初代木牛流馬便問世了。
數月之中,投入軍中用于押送糧草,對于提升押送糧草的效率起到了顯著的功效。
從前從山地運輸三日的路程,如今不到兩日便可送達。
都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此行動,大大便利了軍中后備,也減少了路途之中對于糧草的消耗。
“至于糧草之數,典農都尉吳范、屯田都尉陸遜等已于吳縣、海昌、丹楊、海昏數地試驗雙季稻之術,去歲這幾個試驗縣中的糧草稅收已超往年有半倍之數,可見其成效。
今歲諸推演之士以天象推算,江東之地有三年風調雨順之象,再加上雙季稻之術,何愁糧草不濟?”
張纮聞言,臉上嚴肅之色稍有緩解,畢竟周瑜所言雙季稻試驗之地的賦稅和糧倉上報的豐收糧草之數目的確有大大增長之效。
雖后半句的天象之說有些站不住腳,但也不掩蓋張纮認為江東諸地可繼續推行雙季稻之術的志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