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隋唐時期,徒刑比重就下降了很多,最多也就關幾年時間。
宋朝繼承隋唐的法制,徒刑甚至比隋唐還輕,一般也就關一到三年。
由于坐牢會增加朝廷的財政支出,所以當時遇到重型犯罪基本以流放為主。
只是說是流放,實際上只要你有錢,甚至都不用被流放,即便真被流放了,一路上日子也過得很舒服。
比如水滸傳里,宋江因殺人被流放江州的時候,兩個衙役都客客氣氣。即便到了江州,由于使了銀錢,連殺威棒都不需要打,錄入抄事房,出入自由,跟回自己家一樣。
從這里就能看出宋代所謂的流放刑罰有多少水分。
并且到了被流放地之后,也不需要坐牢,基本的人身自由還是有,官府會發放一些生產資料讓你自己耕種,錢多的話,你在當地過得不會太差。
所以實際上宋代的法律,并不能給受害者關懷和保障,甚至可能連應該有的懲罰都沒有,最多就是幫忙開發嶺南而已。
明清時期廣州地區人口增多,除了戰亂南遷以外,跟唐宋時期大量犯人流放嶺南也有一定關系。
趙駿認為這些法律完全不足以彰顯法治精神,因此才打算讓刑部重新制定律法。
這必定是個曠日持久的過程,甚至稍有不慎還可能引發司法變革。
可有些事情不管怎么樣,都必須去做。
因為在一個人性、人權被壓制,沒有任何尊嚴的時代,需要有一個人幫底層拾起這份尊嚴,哪怕未來的阻力會很大。
趙禎沉默了片刻,輕聲說道“或許大孫說得是對的,大宋要想強盛,法治一定不能少。”
“還要有法治精神”
趙駿強調了一句,隨后說道“只有深刻貫徹這個理念,法律才能深入人心。”
王曾遲疑道“若按你說的,以后改判刑就得坐監,可是坐監就要管犯人吃食,這對于朝廷來說,恐怕是必不小的負擔。”
“現在暫時先以流放為主吧。”
趙駿想了想,隨后說道“但流放的目的地改一改,可以送到邊境修筑工事,也可以送到陜西、河北,開墾屯邊。”
“大部分犯人都流放南方,或者刺配充軍,做囚徒送往邊境的話”
范仲淹沉吟道“主要是擔心他們逃回來。”
古代流放為什么都流放到南方
就是因為南方鳥不拉屎,環境惡劣,而且非常難以逃回去。
比如宋朝的元城語錄解中有一句話,叫“春循梅新,與死為鄰;高雷竇化,聽著也怕”。
說的就是后世廣東、海南等地。
這些地方此時山嶺重疊、林木茂盛、瘴氣叢生,北方人過去,往往水土不服,很容易病死。
而若是流放到北方邊境,像陜西、河北等地,犯人很容易逃跑。
所以在古代流放其實算是比較重的刑罰。
“老范,你得有點信心。”
趙駿鼓勵道“難道你還怕解決不了一群犯人這些可都是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