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這些都是地方官員不能帶領地方發展的通病,我覺得也不能全怪地方官員無能。”
“確實如此。”
趙抃和陳希亮二人也表示贊同。
楊告和楊察當初一個是淮南的發運使,一個是宿州通判,看似兩個都在地方,但那都寶元年間老黃歷了。
后來趙駿發現了人才,沒過多久就調到了中央去,很少在地方上任職。
相反王安石、蘇渙、李孝基等人則是康定慶歷年的進士,直到現在還在地方上當知州,經歷過各種新政,自然也能理解地方官員的難處。
“嗯。”
趙駿點點頭道:“你們提的建議都非常有建設性,我會記錄下來,綜合一下大家的考慮,以此出臺新的政策。”
他想起了后世。
后世很多縣都會發展地方特色產業。
像著名的曹縣就是棺材之鄉,壽光蔬菜之鄉,東明西瓜之鄉,洛川蘋果之鄉,高陽紡織之鄉等等。
現在官員的問題是,一任期太短,即便有施政方向和理念,也因為任期而容易被耽誤。
二是缺乏這樣因地制宜的高素質人才,不容易找到適合當地的經濟產業鏈。
三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百姓靠地吃飯,很多經濟作物若是在交通發達的地區還好,若是在深山老林里,百姓擔心改稻為桑,改稻為茶,萬一銷路不好,那吃飯都是問題。
所以綜合多方面問題疊加,自然也就造就了很多地方的州縣發展并不順利,往往只有一些特殊地區有產業形成。
比如河北武安、從原來的姜店鎮升級為縣的河南平頂山縣、山西陽城等。
這些地方多是產煤、鐵的地區,由各路轉運使響應朝廷號召,在本路尋找煤鐵石灰等資源豐富產地,建立鋼鐵廠、水泥廠、磚石廠等等,屬于資源型工業城市。
一旦資源耗盡或者處于戰略要求暫停開采,就容易像后世內蒙鄂爾多斯,東北鶴崗這些地方一樣,很快變成一座空城。
大宋現在正處于工業發展的初期階段,以后不僅要發展重工業,輕工業也是重中之重。
趙駿自然要全面發展,建設全產業鏈國家。
可讓他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考察,然后給當地官員指導意見就太不現實了一點,全國一千多個縣,趙駿下半輩子就不用待在中央了,到處亂跑。
因此如何發揮官員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當地的問題,就是朝廷要考慮的現實。
“好了,這一趟出來才算是路過河北,就收獲很多了,找到了許多問題所在,不枉此行,也差不多休息夠了,我們走吧。”
趙駿將東西都記錄好,然后把碗里的涼茶一飲而盡,站起身笑道:“現在也是時候去武安看看,看看那邊的發展如何,如果做得好,也可以借鑒一下他們的先進經驗,向全國的資源型城市推廣,讓有煤鐵產業的地方官員都去取取經,才能更好地發展嘛。”
“哈哈哈哈哈。”
大家都笑了起來,如今武安作為大宋第一個生產鋼鐵的重工業城市,聽說年產鋼數十萬噸,鋼制品銷售全國,早就富得流油了。
而且當地不止發展出了鋼鐵制造業,同時也衍生出了一個鋼鐵產業鏈,包括各種鋼鐵農具、廚具、管具、建材等等。
可以說光武安縣一地,就已經迅速躍居到了河北路的第一縣,每年納稅名列前茅,足以見得產業的重要性。
所以去當地取取經,了解一下產業發展,對于他們這些未來的宰相同樣也是非常有益處。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