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貴急了,忙道:“怎么能呢,俺老劉在工人們面前是出了名的有信義,大家這才服俺,要是嫉妒別人,別人害不得戳俺脊梁骨啊,知院可不能壞俺名聲。”
“知院不是這個意思。”
韋煥之說道:“知院是讓你不要吝嗇技術,多培養人才骨干。”
“不錯,你培養出了人才就有功,搞出了新技術也有功,朝廷會大大獎賞你。”
趙駿也找補了一句。
他其實主要是見了蠻多官場上勾心斗角,為了利益損人肥已的事情才提個醒。
萬一劉大貴自己搞技術當了廠長,掌握了權力忘記初心,怕別人也搞技術搶了他的位置打壓怎么辦?
所以提前防微杜漸一下。
現在倒是看出來性格很好,自己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同時意味著他沒有批錯特進的條子,為朝廷選了個人才。
畢竟眼下跟后世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情況差不多。
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各種發明和技術頻出,難道真是因為英國基礎教育搞得好,數理化普及率大?
其實并不是。
貝塞麥煉鋼法的創始人亨利·貝塞麥沒讀過一天書,靠著自己摸索搞出了這套技術。
瓦特沒怎么上過學,基礎知識是母親在家里教給他。
愛迪生被老師評價為低能兒,只上了幾個月的小學就被趕出學校,之后全靠自己自學。
不是說搞發明就不需要讀書,而是很多技術并不是先有理論才有實踐,而是先有實踐,人們才把為什么會這樣的理論搞出來。
就如同法利德別爾格在發現糖精的時候,只知道自己吃飯前沒洗手,可今天的飯菜卻特別甜,確定老婆今天做飯沒放糖之后,才意識到自己好像發明了不得了的東西一樣。
理論知識固然重要,能讓人搞明白這件事情為什么會是如此。
但很多發明和創造在那之前,根本就沒有理論。甚至連基本的計算都沒有,純粹就是科學家不小心偶然創造,或者一線工人發揮腦筋摸索出來。
所以在這個工業草創的年代,多培養一線熟練的一線工人非常有用,說不準這些工人就有開竅的,搞個不得了的發明出來呢?
“好了,帶我們去參觀一下吧。”
韋煥之見劉大貴還想說點什么,就打斷道:“知院也想看看你們的成果。”
“是。”
劉大貴應下。
隨后就帶著眾人進入了鋼鐵廠。
鋼鐵廠非常繁盛,各轉爐正在不斷運轉,時不時能看到鐵水火花迸濺。
諸多沒有見過這些的官員即便離得很遠,也是驚呼連連。
趙駿看得非常滿意,頻頻夸贊,可謂贊不絕口。
在劉大貴的帶領下,他們參觀了冶鐵車間、煉鋼車間、淬火車間、軋鋼車間等等。
到下午時分,他們到了鋼鐵廠西北角的一處大廠房外,這里棚子中堆放了不少鋼鐵材料,劉大貴說是一些廢材。
本來這些廢材可能要拿去重新回爐,但蔡質卻說可以廢物利用,拿來進行小規模煉制,打造一些發明。
就看到廠房里蔡質與幾個工人正敲敲打打什么,那是一臺大概一人高,一米寬的機器,上面有各種管道連接,后面還有個小型鍋爐。
雖然不知道這機器有什么用,但唯一可以知道的是,它以蒸汽為動力。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