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大概過了半個時辰,遠處官道上就出現一個大型車隊,徐徐而來。
由于看熱鬧的人太多,官府不得不封堵了道路,此刻百姓都在后面,以狄青、范祥為首的秦鳳路官員向著車隊迎了過去。
“下官參見知院。”
眾人高呼。
隊伍緩緩停下,趙駿撩開車簾,首先看到的就是今年已經42歲,臉上略顯滄桑和風塵的狄青。
狄青曾經的臉很白,十分的俊美,頗有點年輕時候古天樂的意思。
而現在臉卻很黑,又有點像曬黑后的古天樂。
見到他這副模樣,趙駿笑道:“漢臣,西北確實是個磨人的地方,你才來了兩年,就已經是這樣了嗎?”
狄青笑道:“西北確實風吹日曬,不過下官覺得這樣也挺好,以后也不用再戴面具了。”
“嗯。”
趙駿微微點頭,隨后又看向遠處人山人海,微微驚訝道:“怎么來了這么多人?”
范祥解釋道:“是鎮子里的百姓聽說知院來了,紛紛來見。”
“天色不早了,先去寶雞縣城吧。”
趙駿說著又對旁邊的江大郎說道:“還是跟以前一樣,你們帶人去問問地方百姓,若有冤情,就記錄下來。”
“是。”
江大郎應下,隨即帶人走向百姓那邊。
附近地方官吏都汗流浹背了。
這就是趙駿辦事情的方式,每到一個地方,都會鼓勵當地百姓告狀。
正如之前所言,一個地方的環境如何,百姓最有發言權。
地方官員公不公正,有沒有冤假錯案,有沒有屈打成招,有沒有官紳勾結,百姓心里最清楚。
而且也不用擔心出現膽子大的刁民誣告。
因為做事之前,趙駿都會讓人告訴百姓,誣告是有懲罰的,不存在什么零成本陷害。
確定之后,趙駿就會下令徹查。
古代官員的犯罪手法并不先進,很多東西并不難查出來。
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所以很多時候趙駿都能夠迅速處理當地的黑惡勢力和上層保護傘,解決地方官場生態環境差的問題。
行走天下兩次,靠著這樣的辦法,光殺死的官員就有數百人了,牽連而不致死的官員在兩千人以上,其余非官員的從犯數量加起來得有上萬人。
下午時分,臨近傍晚,車隊過了渭水,抵達了河對岸的寶雞縣城。
趙駿還是跟以前一樣,沒有入駐地方縣衙,而是就住在當地的驛館里,縣城的驛館不大,住不下那么多人,衛隊就在附近客棧住下。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趙駿也算是帶動了地方經濟,衣食住行,每到一個地方就得花銷不少錢。雖然有浪費國庫財政的嫌疑,但這一定是利大于弊的事情。
等趙駿下榻了寶雞驛館后,狄青、范祥、楊拯、宋守信等秦鳳路大員紛紛過來覲見,趙駿與他們寒暄一番,見天色晚了,留下狄青與他詳談。
夜晚天色不太好,陰云蔽日,好像要下起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