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也能發電報嗎?”
“可以的,就是比較貴。”
“不欺兄長,那電報怎么告訴別人消息呢?”
蘇軾抬起頭看著樓道,樓道并不狹窄,甚至很寬敞,寬敞到角落里還堆了很多蜂窩煤。
“就是告訴別人消息麻煩,才收費貴啊。”
蘇不欺帶著他們上了三樓,然后左轉就是一條筆直的長廊。
長廊足足有一百余米,但卻僅僅住了四戶人家,就足以知道這里的屋舍比外面的樓房大得多。
“我也是聽別人說,說是知院發明了拼音,總共有23個聲母,24個韻母,電報機會有根電線,每根電線就代表了不同的拼音,這樣通過組合,就能發出想要知道的文字。”
蘇不欺正說著,第二戶家門口又鉆出兩個年輕人。
那是蘇渙的次子蘇不疑和幼子蘇不危,兩個人上來同樣幫忙拿東西,緊接著蘇渙的妻子楊氏也走出來,熱情地打招呼。
眾人寒暄幾句,楊氏就連忙喊他們進屋。
蘇軾蘇轍第一次進這樣的筒子樓,看外面覺得有些讓人壓抑,里面倒也不算特別狹窄。
就看到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巨大的客廳,各類家具齊全,什么沙發、桌椅、柜子樣樣都有,窗戶也是透明玻璃,能看到外面的夕陽。
再向左看,左側是廁所和廚房。
向右看,右側則是臥室,而客廳最里面還有扇門,通著外面一百多平的大陽臺。
蘇渙是正四品,放一路就是轉運使級別,相當于后世地方最高主政官員。
住的地方雖然不是小別墅,卻也是三百多平,自然非常豪華,或許唯一欠缺的就是收音機和電視機了。
不然放后世高低得是個老干部房。
此刻蘇渙正坐在汴梁家具廠產的海綿沙發上看報紙,這么多年化學院自然不是吃干飯的,研制出了不少有用的東西。
可以說現在大宋最高層次的生活除了沒有電氣化產品以外,基本上跟后世建國初期沒什么區別。
“明允來了,過來坐吧。”
蘇渙收起報紙,坐在桌邊對楊氏說道:“夫人,去泡茶,再讓不欺出去一趟,跟楊嬤說一聲,讓她多買點菜回家。”
蘇洵看到他并沒有穿著傳統的讀書人長袍,而是一身立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
他四下掃視,有些疑惑地在蘇渙身邊坐下道:“二兄,怎么讓姆姆(嫂嫂)去泡茶,家里也沒個婢女仆人嗎?”
“誒,叫女使,或者人力,不可叫婢女、奴仆,眼下家里確實就只有一個你姆姆帶過來的女嬤,不過她不是奴仆,是家里雇傭的傭人。”
蘇渙擺擺手,說道:“你的思想覺悟還是太低了,知院三令五申,不可使民為奴,人格平等,伱常居于家中,不可不聽時政,也不可不了解朝廷的變化。”
“額”
蘇洵自討沒趣。
還是蘇軾好奇道:“伯父,你這衣裳。”
“這叫正裝。”
蘇渙低下頭看了眼,然后笑道:“今年年初,朝廷改官服為朝服,只有大朝會或者正式場合才穿,在衙署辦公,或者私底下就穿正裝或者便服。”
“哦。”
蘇軾撓撓頭。
蘇渙對蘇洵說道:“明允,你此番進京是來磨勘選調的吧。”
“是的。”
蘇洵點點頭道:“為父親守孝,加之八娘的事情,我已經五年沒有出仕,此番多虧了知院,八娘的事了,我也該進京聽調了。”
“嗯,你來得正是時候。”
蘇渙說道:“朝廷現在正缺人,你是不知道,到處都缺官啊。之前打下幽燕,派了很多官去。現在又打下了西域,又派很多官去,各個部門都缺實干官員,知院以前就說你的才干遠超于我,可惜一直在守孝,如今知道你來了,他肯定會很高興,明日你先去吏部報道,之后再去審官院,我會跟知院提一句,看到時候知院見不見你。”
“多謝兄長。”
蘇洵連連點頭。
當年在祥符縣縣衙見到知院的情景還歷歷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