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知院的欣賞,亦是心中激動。
“和仲、同叔。”
蘇渙又看向蘇軾兄弟。
倆兄弟還沒滿二十,沒有取字,都是叫的小名,是蘇軾的父親蘇洵在他們13歲和9歲時候分別取的。
“伯父!”
蘇軾和蘇轍連忙站起身。
“你們在家中讀書,有沒有學數理之道?”
蘇渙問道。
“沒有。”
蘇軾和蘇轍老老實實地搖頭。
“那你們整日學什么?”
“學古今之文。”
“都是你們父親在教你們嗎?”
“是是母親.”
“胡鬧。”
蘇渙拍了下桌子,看向蘇洵,指著他生氣道:“你這榆木腦袋,讓你多看時政,怎么如此耽誤孩子學習?”
到現在蘇洵也知道數理化的重要性了,只好尷尬道:“父親病逝,又有八娘的事情,與程家整日糾葛,擔心八娘身體,哪還有心思管這些。”
“好了,我不想聽你解釋,不管你選調個什么官,哪怕是去西域做知州,和仲跟同叔也得留在汴梁,去學校讀書,好好學習數理之道。”
蘇渙拍板道:“你是幸運遇見了知院,在數理之道還未納入科舉的時候中了進士,卻不能覺得孩子以后也可以走你的老路,現在是什么年代了,若不通數術,誰會錄取他們?你一天天就知道因循守舊,待在眉州不出來,這么下去和仲與同叔都要被你毀了,知道了嗎?”
“是。”
蘇洵不好反駁,只好應下。
“伯父。”
聽到自己以后要常住汴梁,蘇軾連忙開口。
蘇渙扭過頭,有些余怒未消地說道:“何事?”
“我想知道魯迅先生是否也在汴梁?”
蘇軾問道。
“聽說是在。”
蘇洵聽到魯迅,露出欽佩的表情道:“這位先生真是大才啊,經常在報紙上寫文章,對大宋現狀見微知著,常說民間疾苦,論民間之惡,就連知院都常引用先生的話。”
說著他又納悶地看向蘇軾道:“你問魯迅先生做什么?”
“這”
蘇軾遲疑了一下,說道:“就是覺得先生的話確實振聾發聵,令人發省,另外就是.”
“就是什么?”
“就是看先生寫的詩詞,不知道為什么,我感覺我一直活在他的影子里,好像那些詩詞,應該是我寫的一樣.”
“哈哈哈哈哈。”
蘇洵笑了起來,撫掌說道:“少年郎有才情是好事,卻不可過于癡迷別人的作品,長此以往,就如你現在這般,詩詞一道,當走出自己的思量,明白了嗎?”
“侄兒明白。”
蘇軾低下了頭,又看向窗外,目光充滿了茫然。
話雖如此。
只是這種活在魯迅先生影子里的感覺,卻依舊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