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是從襄陽坐火車來的吧。”
“是的。”
“沿途一路,除了看到理科一道的運用,還看到了什么?”
趙駿問。
蘇軾正在想該怎么回答。
蘇轍是個老實孩子,老老實實道:“看到了沿途百姓,沿途風景。”
“百姓過得好嗎?”
“不算好,但也不算差。”
“那汴梁呢?”
“很繁華。”
“僅此而已嗎?”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
“跟沿途的百姓比呢?”
“還了太多。”
“是啊,好了太多。”
趙駿點點頭:“但相比以前,外面的百姓只會更糟糕。你們是不知道,十多年前,大宋很多地方的百姓連飯都吃不飽,甚至會餓死人。”
蘇家兄弟生于景佑年間,成長在大宋高速繁榮階段,類比的話,算是相當于后世八九十年代。
那個時期國家已經完成了農業革命,像以前的那種大饑荒已經不存在了。
所以他們感受不到餓肚子是什么感覺。
但趙駿卻清楚。
因為他來時行走過天下,知道民間疾苦,也知道那個時候苛捐雜稅之重,加上各種剝削,天災人禍,百姓餓死人,是常有的事情。
就像他處理淮南賑災糧食一案的時候,殺了那么多貪官,可卻無法挽回死的那么多災民一樣。
而如今大宋蓬勃發展,同樣也存在新的農業革命,糧食產量大增,糧價低廉,稅收低廉,又有大量田地分發,朝廷還會招募工人搞大基建。
基本上只要不是懶漢,不耕地,不出去做工,就不可能出現餓死的情況。
然而趙駿卻依舊不滿意,他看著二人繼續說道:“而跟從前比起來,現在天下的百姓至少衣食無憂。可我不會說百姓現在能吃飽飯就是好,你們知道為什么嗎?”
“不知道。”
“因為我只會說他們過得還不夠好,好的層次要不斷地往上提升,這才是為國為民。”
“原來如此。”
“所以汴梁現在的繁華,我卻并不覺得是大宋國家有多強盛,真正的強盛,是每一處都如汴梁,每一處都興旺發達,如此他們才是真正的好,你們現在明白了嗎?”
“知院志向遠大,令人欽佩。”
蘇軾兄弟肅然起敬。
趙駿笑道:“這些事情,我本不該對你們說,你們又知道為何?”
“小子不懂。”
“我跟你們說這些,是因為你們是年輕人。”
“年輕人有何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