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投資教育、修建道路、科學研究、興辦福利院、發展工業,甚至為了防止糧價過低,每年還得花錢在市面上購買糧食,以此來平抑糧價。
可以說現在大宋是每一分錢都花在了刀刃上。
問題在于每年都把錢花干凈,甚至偶爾還得財政赤字,朝廷舉國債來繼續花錢,經常讓宰相們怕趙駿步子邁太大扯到蛋。
畢竟萬一哪一年財政收入出現意外,有巨大虧損,一下子就可能會讓朝廷陷入缺錢的窘境。
到時候全國各地那么多地方要花錢,那么多工程在花錢,如果不能保證商稅正常收入的話,就只能走毛熊的老路,用農業補貼工業,到時候受苦的還是農民。
然而就在趙駿正想勸晏殊世上沒那么巧,忽然一下子讓大宋商貿出現嚴重虧損的時候,范仲淹笑道:“不用擔心,你看今年上半年外稅。”
“哦?”
晏殊好奇地湊了過去道:“多少?”
“三千七百萬貫。”
范仲淹彈了彈手里的公文道:“其中光廣州就有六百萬貫,預計今年一年廣州至少得一千二百萬貫了。”
“這么厲害?”
“我記得景佑年前廣州一年也才不到百萬貫吧。”
“以前是以前,不過今年增長的確實厲害,去年好像廣州不過才八百萬貫左右,今年怎么就漲了這么多,怕快要漲50%了吧?”
“那是因為去年我們還沒有在蒲羅中建立港口,現在南海整條航線,天天有我們的船只。”
幾名宰相說著,文彥博很聰明地想到了一個主要原因。
趙駿也笑了起來道:“是了,那應該是我前年下達的那個新令起了效果,之前我們沒有在蒲羅中建立港口,大宋的海軍還沒有輻射到馬六甲海峽去,所以當時下達這個政令意義不大,因為我們還無法保證整個南海的航線安全。不過去年我們在馬六甲海峽建立港口后,花了大力氣運營維護航線,打擊南海海盜,估計大部分外商都在廣州注冊了本地公司,開始為大宋納稅。”
大宋工商業實行的是注冊公司制度,交易售賣都要上稅。
不過目前稅率屬于階段性收稅,對中小型公司和手工業從事者非常友好,稅率很低,往往在5%以下。
而大公司稅收就比較高了,基本都在純利潤的10%以上。
甚至根據主營業務不同有些能達到15%,如果沒有地方政策優惠,最高可能達20%-25%之間。
當然。
跟以前30%以上的苛捐雜稅還是輕很多。
海貿就不同了。
原來大宋海洋貿易的進出口稅收都是10%,即你把貨物賣給外商,朝廷要征收你10%的出口稅。
外商把貨物賣到大宋來,大宋市舶司要征收10%的關稅。
出口稅針對的是國內商品出售者,哪怕你自己是船老板出海做生意,只要你是把商品賣到國外去,都要征稅。
而關稅針對的則是入境貨物。